1.師(溈山)曰:"適來是汝作麽解,是否?"仰曰"是".
直解:溈山說:剛才妳是這樣解答的,是嗎?仰山說:是的。
這是《指月錄》裏的壹個公案,是溈山和尚詢問仰山和尚,之後還評判仰山的認識,認為他還在心意識的層面,沒有證得空。
2.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
直解:恭敬地應對問答,穿衣吃飯,拿東西,做勞務的時候。
這是《宗鏡錄》裏的句子。“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壹壹辯得真實否?”是教導行者考證自己的修行功夫,在“應對問答,穿衣吃飯,拿東西,做勞務的時候”是不是隨時都能認得真實自性。
3.茍或因循,易由體悟 傳不習乎
這個我不知道來歷,而且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有問題的,妳看“茍或因循”是“如果輕率隨意”,之後怎麽會“易由體悟”呢?《五燈會元》裏有“茍或因循,何由體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輕率隨意,怎麽能體會領悟呢。”
“傳不習乎”是《論語》裏的句子,有兩種理解,壹種是:“老師教我的東西都練習了嗎?”另外壹種是,“教給別人的,自己有沒有奉行呢?”我認同後壹種。
但是,如果妳的這句換成“茍或因循,何由體悟 傳不習乎”,倒是可以解釋為:“如果隨隨便便,怎麽能明白老師教的道理,老師的教導有沒有認真奉行呢?”
供參考。
2. [求翻譯] 古文佛教經典這是壹則禪門公案,所用非古文,而是當時的大白話,古人說話也都是白話文,但和今天還是有壹定的差異。
依個人理解大致說明壹下:
壹天,院主((職位)又名寺主。禪家監事之舊名也,今之監事,古稱院主或寺主。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稱號既濫,故改為監事雲(住寺為壹山之主)。釋氏要覽下曰:‘監寺會要雲:監者總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請師(根據後文雲巖禪師的出現,此應為百丈懷海禪師)上大堂。僧眾們剛剛聚集。懷海禪師(沈默)良久便回到了方丈室把門關好。
院主追逐在他後面說:和尚(指懷海禪師)答應某甲(這裏應該是院主自稱)上大堂(講法),為什麽卻回到了方丈室。禪師說:院主啊,講經(或精通經文)的有經師,講論(或精通論著)的有論師,講戒律(或精通戒律)的律師。又怎麽能怪得我老僧人(不講法呢)。
懷海禪師問雲巖禪師:做什麽呢。
雲巖說:擔屎(個人理解為“挑糞”,可能不對)。
懷海說:那個[漸/耳](此字上漸下耳,這裏念ni,第三聲,語氣詞,相當於“呢”。就是“那個呢”)?註:“那個”暗指佛性,佛門禪宗有“說佛壹字漱口三天”之說,就是怕人執著在語言文字上,所以禪堂很少佛像,祖師們也很少說“佛”壹類的詞。
雲巖說:在。我的佛性在啊。
懷海說:妳(這麽)來來去去為的是誰?妳這麽生生死死或是指修行到頭來為的是誰啊?
雲巖說:替他(“他”應指佛性)東西。此句我不甚解,見諒。
懷海說:為何不叫上他壹快行動(或壹快走)呢?
雲巖說:和尚妳不要誹謗他。佛性無形無相,非關語言文字,不可宣說,又何談壹起伴行呢?有的話豈不又著在形象上?
懷海說:不配合(或融洽)那怎麽道來?此句不甚解。
雲巖說:此話怎講?
懷海說:(妳)還曾擔負著(他)嗎?妳還在擔負著佛性這個東西嗎?
懷海禪師坐位下手有個僧人問:兀兀地(1.高聳的樣子,不符合。2.靜止的樣子。3.昏昏沈沈的樣子。4.勤勉的樣子。後三種可能是“兀兀”之意,具體是哪個不太清楚,比較抽象。)思量(想)什麽呢?僧人問懷海,妳這個樣子在想什麽呢?
懷海說:思量個不思量的。思量“不思量”。
僧人又說:“不思量”的東西如何思量?
懷海說:非關思量。“非思量”不是“不思量”,“不思量”還是有個思量在那裏,“非思量”是指已經不涉及思量的問題。個人這麽認為。
僧人問:學生我(或學佛的我)打算回到故鄉時如何?“故鄉”不是真正的家鄉,是暗指法界自性,即是說,我見到本來面目(見性)時是什麽樣呢?
懷海說:……(省略)作見本來面目也沒什麽稀奇可得,不要著相。個人理解。
僧人說;要是那樣的話,我就不回歸本來面目了(回歸本性了)。
懷海說:妳卻需要(或應該)回去。妳要是歸家穩坐見性成佛,我給妳看個休糧方(不解,省糧的方法?呵呵。)
僧人說:請(說)。
懷海說:……動禪機了,不解何意,可能是讓妳在聽不明白之時疑情頓起之時徹見本來面目。
僧人問(懷海):如何才是涅盤啊?
懷海說:妳沒開口時叫做什麽?見性直指!別說說話,就是妳壹張口,就去佛遠矣,真正的佛陀妙法,非關語言文字,妳讓我說個什麽?說來說去還是佛性邊上的事,不是真見性。
懷海禪師看見遵布衲(壹位禪師?鄙人不太清楚)在洗佛(像),於是問:這個(佛像)由著妳洗,(妳)還洗的那個(自身的佛性)嗎?佛像是有形有象的佛,可以把握他,眾生的自性佛無形無相,怎麽去捕捉呢?
以上均屬末學個人之見解,有遺漏和不周之處,還請各位明眼人指正,補充和修改,這廂有禮。
建議:問著若是學佛,還應準備好《佛教大辭典》或《佛學大辭典》抑或《佛光大辭典》,網上電子版的也有。好要準備《古漢語詞典》,有壹定的幫助。禪門公案,多古代白話文記載,多口語,不可按文言文法死扣。
3. 佛教古文翻譯1.師(溈山)曰:"適來是汝作麽解,是否?"仰曰"是".直解:溈山說:剛才妳是這樣解答的,是嗎?仰山說:是的。
這是《指月錄》裏的壹個公案,是溈山和尚詢問仰山和尚,之後還評判仰山的認識,認為他還在心意識的層面,沒有證得空。2.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直解:恭敬地應對問答,穿衣吃飯,拿東西,做勞務的時候。
這是《宗鏡錄》裏的句子。“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壹壹辯得真實否?”是教導行者考證自己的修行功夫,在“應對問答,穿衣吃飯,拿東西,做勞務的時候”是不是隨時都能認得真實自性。
3.茍或因循,易由體悟 傳不習乎這個我不知道來歷,而且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有問題的,妳看“茍或因循”是“如果輕率隨意”,之後怎麽會“易由體悟”呢?《五燈會元》裏有“茍或因循,何由體悟”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輕率隨意,怎麽能體會領悟呢。”
“傳不習乎”是《論語》裏的句子,有兩種理解,壹種是:“老師教我的東西都練習了嗎?”另外壹種是,“教給別人的,自己有沒有奉行呢?”我認同後壹種。但是,如果妳的這句換成“茍或因循,何由體悟 傳不習乎”,倒是可以解釋為:“如果隨隨便便,怎麽能明白老師教的道理,老師的教導有沒有認真奉行呢?”供參考。
4. 搜集論語,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經典語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