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洲人來說,與中國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是什麽?
對歐洲人來說,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之壹是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西方傳教士來華後,為了適應環境和方便活動,普遍刻苦學習漢語和漢字。利瑪竇在總結他在中國的活動時指出,“說這個國家的母語”和“日夜致力於研究他們的文學”是他在中國的壹大優勢。為了方便西方人學習漢語,利瑪竇等人首先編制了漢語拼音字母。在此基礎上,傳教士金尼格在中國學者王政、呂維祺等人的幫助下,於1626年編纂了《西方儒學的耳目》。這是最早的帶有拉丁拼音的漢語詞匯書。它可以根據漢語的發音查單詞,也可以根據漢字查它的發音。後來法國傳教士白晉編了《中法小辭典》,還用拉丁文和法文寫了《中國研究法》。在此基礎上,馬若瑟寫了《1728漢語概述》,分析了漢字的結構和性質。法國傳教士還註重學習中國除漢語之外的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如《滿文詞典》、《五譯集》(梵、藏、滿、蒙、漢五種語言的詞典)、《滿蒙法漢詞典》等等。公元18世紀中葉,德國傳教士魏編纂了歷史上第壹部漢德詞典,收錄了2200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