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2、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陜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
3、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采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韓信後裔,呂後殺韓信壹門,韓信壹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壹族,逢農歷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擴展資料
“易”姓名人
1、易 雄
易雄(公元257年),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今湖南瀏陽)。著名晉朝官吏。出身貧苦,他的祖先於蜀漢章武二年由江蘇太倉州遷來瀏陽、安家在淮川境內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縣吏,後辭官不就,再後繼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張昌反叛,將太守萬嗣抓捕,即將斬殺之時,易雄挺身而出,與張昌抗爭,張昌怒不可遏,下令將易雄推出,壹同斬首。
2、易元吉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畫家。天資穎異,靈機深敏,善畫。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後專寫獐猿。曾遊荊、湖間(今湖南、湖北壹帶)搜奇訪古,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余裏觀察野生動物生活和林木巖石景物,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心傳目擊,寫於毫端。
3、易紹宗
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洪武時從軍有功,授象山縣錢倉所千戶。
百度百科-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