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分生成整體:即代表事物的部分生成本體事物。
如兩岸青山相對,孤帆自陽來。(看著天門山)把船換成壹部分帆。
比如霧會在黎明歇息,猿鳥會狂歌;夜幕即將降臨,天平正在下沈。用魚鱗代替魚。
2.特征代替本體:即本體的名稱被借用體(人或物)的特征和標誌所代替。
例如,閻羅被斬首十萬旗幟。(《梅嶺三章》)是符號生成本體,用“標”來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但圓規很不均勻,表現出不屑,仿佛在嘲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嘲笑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魯迅故裏)借細腳的“指南針”代替了楊二極瘦的嫂子。
3.具體的生成抽象:
例如,南華早報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了。(《梅嶺三章》)烽煙原是古代邊境上用來警戒警察的煙火,這裏指的是戰爭,把抽象的戰爭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4、工具生成本體:
比如,到了翻土的時候,十戶人家有八戶已經把囤貨點著了,開不了鍋。(《玉》)“囤”是裝載糧食的工具,“點亮囤底”就是缺糧;“鍋”是做飯的工具,“開不了鍋”就是沒飯吃。
5、專名生成:將本體事物的名稱替換為典型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
例如,如果妳殺死壹個李公樸,數以百萬計的李公樸將站起來!(最後的發言)第二個“李公樸”指的是不怕流血犧牲,為民主和平而戰的人。
6.用結果替換原因:
比如,很爆笑。笑是托著肚子,笑的原因是有笑話或者好笑的事情。用“笑”的結果代替“笑話”,讓人發笑。
7、圖像生成本體:
比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爺,東邊壹個是夾克,西邊壹個是西裝。
擴展數據:
借代的作用:恰當地運用借代能引起人們的聯想,使句子形象突出,特色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效果顯著。轉喻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俗,以事代情。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人,他的名字會比屍體先腐爛。(臧克家《有些人》)
“石頭”通常被用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裏用“石頭”代替紀念碑,含蓄地揭示了反動統治者與人民為敵,想被後人銘記的夢想終將破滅。
百度百科-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