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詩詞集雜想之三:[2]:關於***工
碰壁齋主
***工是古代神話裏的大名士——雖說他出的盡是惡名——到處露面。他後來還曾跟禹搗蛋。據說,他是水神,《山海經》裏記有“禹攻***工國之山”;又講“***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荀子·成相》說“禹辟除民害逐***工”;三者講的當是同壹回事。毛推測不周山那壹仗***工沒死,看來***工有點應得上俗語所謂“惡人萬萬年”。
***工又是炎帝後裔。炎黃之戰是古代神話的壹個材料源泉,好些神話都從它生發,或與它勾連。這戰以炎帝失敗而告終,後來炎帝壹系的人不服氣,排著隊來復仇,著名的硬漢子像蚩尤、誇父、刑天都揭竿而起來鬧事,***工也是其中之壹。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工與顓頊之戰,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詞典》是極費苦心的成就卓著之作。這本書裏,他就把***工與顓頊爭帝歸入炎黃戰爭那壹大族神話。治水是另壹大族神話。主人公禹出身也在黃帝那壹系,倘用從前“成份論”的辦法推理,禹逐***工殺相繇,也可歸入炎黃之戰了。《詞典》“***工”那壹條便是這麽做的。可是,《詞典》“禹”那壹條,又把殺相繇歸為“禹治水”。這便有點兒矛盾。“禹逐***工殺相繇”裏,***工是水神,禹殺他的臣子相繇也用的水攻,相繇死後,其地多水,不長谷,只得把那裏當成池子;據這些情況,顯然這次戰爭是禹治水時打的。“禹逐***工殺相繇”這回事,就故事本身論,主要意義應該在於治水;不過,神話集體創作,又歷時演化,在創作背景上、人物設置上,不妨留有炎黃戰爭的輾轉遺傳。袁氏《詞典》裏的那個矛盾只能作這種程度的辯護。由於背景不能與意義等同看待,所以不能把這個故事判為炎黃之爭的余緒,而得列入治水中。正像政治裏的“成份論”荒唐可笑壹樣,神話裏的“成份論”也不宜濫用的。
《詞典》把保存在古書裏零珠斷玉的神話全收集在壹處,免掉神話愛好者的翻檢之勞。袁先生另外寫了壹本《中國古代神話》,更等於把零珠斷玉串綴、粘接起來,既照顧神話所講的天地開辟、世界演進的時序,又註意神話群落,經我們勾勒出壹個神話體系的全貌。它用白話來講故事,文筆也通達。《神話》講不周山那壹仗,采取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裏的說法,***工不是跟顓頊打,而跟祝融打。祝融是火神,他的世系,壹說屬炎帝;壹說屬黃帝,而且就是***工的父親。祝融來歷不明,倘要把不周山壹戰歸入炎黃之爭,看來還是叫***工跟顓頊打比較方便;叫他跟祝融打,保不定會成阿Q所謂“兒子打老子”。不過,《神話》解釋不周山壹仗為“水火之爭”、“光明與黑暗之爭”,那當然只好派***工跟祝融作主角,因為顓頊不是火神,***工跟祝融才壹水壹火——順便提壹句,五行學說裏火色赤而水色黑,袁所以才有憑借把水火之爭聯系到光明與黑暗之爭——《神話》也提到***工作為水神跟治水的禹搗蛋,可是,袁在治水那節裏不講禹殺相繇,反而把相繇放到不周山水火之爭裏介紹。我想不明白這是什麽道理。《山海經》不是明白詳細地敘述過禹殺***工之臣相繇麽?***工固然既有關於水火之爭,又有關於治水;禹、相繇兩人跟水火之爭可是水火不容,至少水米無幹的,禹所殺的相繇怎麽能移到水火之爭中去呢?也許因為***工在壹個地方打水火之仗,在另壹個地方又帶著相繇抵抗禹,所以,因為***工的關系,相繇也給夾帶進水火之爭裏去,而跟禹脫鉤了。那麽,這個裙帶關系也扯得太遠了,反而把血親丟到壹邊。
另外,袁只註意到***工作為水神,反抗禹來制服自己,而忽略了***工與治水的另壹重淵源。毛的長註所引《國語·周語》那壹節說:“昔***工……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有崇伯鮌……稱遂***工之過……其後伯禹念之非度,厘改量制……疏川導滯……”看來***工還是治水的拓荒者,禹的老前輩。《堯典》裏,***工是堯的水官,“***工方鳩孨[左有“亻”旁]功”那壹句便講他治河的方法是“方鳩”——防救,而且已經有了功效,***工是堙塞治水法的創始人。當然水來土掩的普通生活經驗,不必等到堯時才懂得,更不必要某個專人來發明,不過,古人愛編造傳說,把這類經驗都當為發明,註冊在個別的聖人身上,咱們也無妨信而好古壹回。禹的父親鯀也用堙塞治水,那不過繼承***工的舊法罷了。到禹起來才改為疏導。《竹書紀年》講治水,並不從鯀講起,而確從***工開頭:“帝堯十九年命***工治河,六十壹年命崇伯鯀治河,帝堯七下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如果***工是堙塞法的創始人,禹與***工之戰便發生新的意義:暗含治水方針的敵對,隱喻治水方針的轉移。
***工治水這個身份非常重要。治水那壹大族神話,記錄了治水事件的各個側面。跟自然力量的較量是其壹:降水怪無支祁,化熊通山等等。動員、協調隊伍是其二:殺防風氏,神龍玄龜相助等等。禹個人的艱苦卓絕的品格是其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化石,病偏枯成禹步等等。但是,關於治水方針,神話只講了壹回事:“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這則神話表明鯀所用法子為“堙”,而後來禹所用為“導”。另壹些說法,把“息壤填洪水”也歸在禹名下,那麽,禹自己也曾用過堙法。我們看得到堙法換為導法,但是這個轉變過程,我們講不出來。揆之情理,這兩條治水路線壹定會互不服氣,互相爭鬥,但是神話沒有報道。“帝殺鯀”不能算為路線鬥爭,因為帝惱火的是鯀“不待帝命”便“竊”走了息壤,這只是帝王的那個老毛病——權力病——的壹次發作,與治水方針了不相幹,帝沒有幹涉治水的具體戰術。魯迅對神話深有研究,還拿神話來做小說。《故事新編·理水》壹篇裏,他便以小說家對世事的敏銳了解,補充壹段有關治水方釷的爭論——那裏提到“導”是蚩尤的法子,《詞典》像沒收羅這個資料,不知魯迅是別有根據,還是他在《序言》裏自承的“信口開河”——假使不拈出治水先輩***工與後進禹的那壹仗,那麽,神話便有些不得要領,漏講了理水裏最關緊要的問題。有了***工反對疏導,以至於打起來,這個斷環便補上了,使我們了解兩方鬧的激烈程度,而治水這個事件便更凸現,禹的形象也愈豐滿。有趣的是,《山海經》記禹殺相繇,正是“湮”殺的,真可謂以其道還治其人了。
據說***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壹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壹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工氏制訂了壹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壹個人的號令,***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工氏之間發生了壹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工氏壹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壹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壹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工氏猛然壹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裏去了。
***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於***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兒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工氏,當然並不壹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壹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