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在清明前壹天。古人從這壹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作寒食節。有的地區清明節叫作寒食節。(《現代漢語詞典》)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壹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說的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壹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後來改為清明節。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壹,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壹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