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歷史創作者,縱橫並非歷史科班出身,只是壹個狂熱的歷史愛好者,寫歷史的角度也熱衷定位於科普歷史,所以寫的內容壹般都不深,以大白話為寫作邏輯,大部分人都能看懂,比較欣慰的是壹段時間以來除了文中錯別字比較多之外,很少受到讀者的吐槽。
當然,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就像打開門做生意,接受各種各樣人的挑剔和謾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前壹段時間著名作家江南爆出忍受不了壓力,身患抑郁癥的新聞,對於我輩來說,還是值得警惕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淺顯的壹句話,為何會引發巨大爭議?
最近壹段時間,總有人隔三差五的在我的文章中評論,說我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讀為?沒有後代?,是錯誤的用法,這些人我理解為本身水平就壹般,還缺乏壹些深入了解知識的水平,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由此也讓我看到現在很多人對歷史知識的欠缺,對古典文化常識的無知,本著科普歷史的角度,我決定開壹個?古代成語大歷史?系列的文章,科普那些成語中的歷史,讓讀者能夠懂得更多。
在我解讀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講到包龍星因為被人陷害鋃鐺入獄後,為了救包龍星,就讓如花姑娘去救包龍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麽官府會允許如花姑娘到監獄去救包龍星呢?
因為包龍星是被判為死刑,在中國古代壹向以傳宗接代為重大任務,所以就衍生了這項?聽妻入獄?的特色監獄文化制度,意思就是,被判死刑的已婚且無子的囚犯,監獄允許妻子進入監獄與囚犯發生關系,以便能夠給這個家族傳宗接代。
在這個梗的分析中,我寫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就是說,在古代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不孝順的行為,來說明?聽妻入獄?這個看似荒誕,卻為何存在的原因。
然後就接到了很多讀者的批評,認為我不懂成語。
於是我打開搜索引擎,發現網上關於這件事的討論並不少,尤其是很多歷史自媒體的標題,很是吸睛,諸如:
《被騙了2000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根本不是沒有後代就不孝的意思》
《孝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千百年來,我們壹直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我估計評論我文章的讀者,壹定是受了這種文章的誤導,這幾篇文章我也大致看了壹下,文章寫的水的壹大堆,估計作者都不懂是咋回事,就是人雲亦雲。
?無後為大?中的?後?翻譯過來是?後代?,還是?盡後代的責任??
能夠長篇大論下去的,還有壹些所謂的國學分子,要我說,有些口口聲聲說宣揚國學的人,其實就是在禍害國學,因為他自己就在那曲解國學,當別人涉及點國學的時候,感覺就像拔了雞屁股上的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們按照現代的翻譯方法,找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孟子?離婁上》,然後根據全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認為?無後?應該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
翻譯過來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順的,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所以,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我為什麽說這樣解釋不壹定靠譜呢?據有人統計《孟子》中有三萬多字,其中,舜出現過上百次,絕大多數都是贊美舜的,在先秦時期,堯舜禹是做人的典範,孟子不可能去批評舜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婚事的這點事來說不孝,然後來推崇自己的學說,這不是在全盤否定自己嗎?
其實,這種曲意解讀,並非自古就有,是近代人根據文章進行翻譯的,其實就是按照現代對古文的翻譯方法,?後?字在古漢語詞典中的也沒有?盡後代的責任?的解釋。
而按照中國古代儒學家的解釋,包括朱熹在內的很多人解釋,都是我們所常用的解讀,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我壹直奇怪,難道對古文的理解,不是越靠近作者那個時代的人,解釋的越準確嗎?時隔兩千年,再去解讀,再按照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強行翻譯,真的靠譜嗎?
在《孟子》中,有壹句講?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也有壹句?無後?,如果按照他們的這種解釋就是:第壹個用陶俑殉葬的人,難道沒有繼承人了嗎?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應該翻譯成:這些做壞事的人,難道不怕斷子絕孫嗎?
可見,將?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責任?,純屬用現代觀點來套在古漢語上,就是壹種曲解。?無後?的意思,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這麽解釋壹點毛病都沒有!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關於?孝?的核心價值觀念其實就是傳宗接代
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人甚至大言不慚的列了這樣壹個標題《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哪三不孝,究竟哪個最嚴重》,這些人連?三?在古代是?虛數?都不知道,就敢出來翻譯。?三?有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三,而是多。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可能並不止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多次比三次更有誠意!
也就是說?不孝有三?,很可能壓根就不是三個,應該翻譯成不孝有很多種,孟子關於不孝就總結了五條:懶惰而不養父母;成天喝酒玩樂而不養父母;自私自利,只顧妻兒不養父母;縱情聲色讓父母蒙羞;好勇鬥狠,從而危及父母的。
這裏面講的這麽多不孝中,不包含?不盡後代的責任?,也不包含?沒有後代?的意思,從而也印證了,不孝有很多種的說法,壓根就不是三種。
那麽,到底哪個更貼切呢?
根據古代學者的解釋,大部分都傾向於沒有後代的意思,漢代學者趙歧所做的《十三經註》,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壹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在這裏,他進行了解釋,並不同於孟子講的?五孝?,但是卻是對這句話的壹種大致解讀,其中包括了?無後?為不孝的說法。
孟子的全文應該解釋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壹種;舜因為沒有後代,在沒有通告父母的情況下直接娶妻,簡直就是君子榜樣啊,君子就是用實際行動來盡孝的,告不告知都是壹樣的。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古代的核心思想還是傳承,孔子說的那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在他看來是最狠毒的臟話,在中國古代壹個人如果沒有後代,那就是最大的不幸。
在中國古代如果沒有子嗣,那麽整個家族就會沒落,大概在先秦時期女性連繼承遺產的資格都沒有,在很多時期,還有?吃絕戶?的現象發生,就是壹家如果沒有子嗣,那就會被人把財產給分了。
即使是現在,我想很多老人也能夠理解?膝下無子?的那種處境吧!
曲意解讀國學,其實是在重塑封建道德理念,違背時代發展潮流
這些曲意解讀者,將孟子的文章翻譯成: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其實就是夾帶私貨,這樣曲解的背後,是古代婚姻的程序問題,中國古代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舜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私自成親,這就是違背了這個原則,他們重塑這個成語的意義,大概就是為了宣傳封建道德範疇那壹類,實在無聊的很。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的確存在的,即使對現代社會都有壹定影響。首先來說?父母之命?,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還是有著壹些贊同的,在很多人的認識中,兒女婚姻大事,多征求父母的意見總是好的,天下父母沒有不為自己孩子著想的。
當然,這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真正決定兩個人婚姻關系的,還是在於年輕人,父母只是起到參考意見,如果兩個人互相不喜歡,沒有父母能夠逼著成婚的。
古代的?父母之命?並不等同於現代人以為的?征求父母意見?,而是父母甚至不征求兒女的意見,擅自為兒子做出的婚姻,在這樣的婚姻關系中,出現的婚姻悲劇是很多的,它甚至是犧牲某個人為代價而進行的婚姻。
再說?媒妁之言?,也不是大家想象的現在的媒人那麽簡單。現代的媒人其實也是建立在自由戀愛基礎上的附屬,媒人就是幫著人相親的,甚至是幫著撮合壹下,至於戀愛關系能不能最終確立,不是媒人決定的,也是由年輕人自行決定。
古代的?媒妁之言?,是有婚姻關系合法的法律承認,在很多時期,如果沒有?媒妁之言?,等同於不合法的婚姻,因為古代?男女有別?,導致想要成婚必須經過媒婆說親,唐朝的《唐律疏議》中甚至規定:?嫁娶有媒,賣買有保。?意思就是,婚嫁就像做買賣壹樣,必須由媒人來擔保。
可以說,如果孟子當初說這句話的意思,如果真的如這些人所曲解的那樣,已經完全不符合現在的詞語環境,壓根就沒有用的必要,屬於?廢詞?。
難不成,我們在搞對象的時候,還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所以說壹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就不相信,那些曲意解讀的人敢這麽去用!
縱橫創新解讀現代版的不孝有三:學文、單身、考研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特意問了壹下我媳婦(本科學歷),我說妳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嗎?我媳婦支吾半天說了:?沒有後代的說法不是錯誤的嗎??但是如何錯的,她卻不知道,我想她也是受到了那些曲意解讀文章的影響。
壹句簡簡單單的成語,讓壹個本科學歷的人都不敢說它的含義,妳說這個成語被誤解得有多深?
其實,我見過更延伸的解讀,比那些曲意解讀還要厲害很多倍!
說實話,我也是上大學的時候才聽說這個成語的,當時有壹個特別牛的同學(現在已經復旦博士畢業),他能夠說出這個成語,當時讓我特別震驚,畢竟,這個成語貌似並未出現在教科書上過。
然而這名同學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將這個成語延伸為不孝有三的現代版本:?學文、單身、考研?。
他為什麽會這樣說呢?有壹句話大概說?聽父母的話,就學物理化?,因為?學好物理化,走遍全天下?,在很多人的眼裏,男生學文都是沒有出息的表現,然而學文的優勢就是,男女比例懸殊的情況下,搞壹個對象還是很容易的,我壹個同學的父親就曾經就說過:學習要不好,再不搞壹個對象,那還上什麽學。
讀書為了什麽?通俗來講,不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壹個好大學,然後找壹份好的工作,這樣才能找到壹個好媳婦,既然學?物理化?的終極意義是為了找壹個好媳婦,那麽,學文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可以彎道超車呢?
在這個問題上,歷史創作者?貓眼觀史?就比較出色,不僅在校期間給自己找了壹個對象,還把自己的女同學介紹給了自己的哥哥,等於花壹份學費,給家庭娶回兩個媳婦,這種操作,想要不說666都不行。
學文卻沒有把媳婦領家來,這不就是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浪費資源嘛?然後再去考研,那就意味著,還要單身三年之久,妳說是不是不孝的表現?
換句話說,現在是高中時候嚴格禁止談戀愛,而到了大學,家長卻鼓勵妳談戀愛,妳要是能夠好好的理解這個現代版的?不孝有三,學文、單身、考研?,是不是更能體會現在社會環境下的愛情觀。
我認為我這個同學就將古典國學跟現代文化結合的很好,真正對國學的尊重,是壹種懷有敬意的解讀,將其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核以符合時代文化需求的形式展示出來,讓人們能夠真正讀懂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能夠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的,而不是開歷史的倒車,還去搞什麽?三綱五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