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正確意思

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正確意思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朱子有壹段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誌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

那麽:

知止,就是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有定,就是樹立堅定的誌向。

知至善的目標,立堅定的誌向,就可以心不妄動;

心不妄動,則所處而安,不為外界影響所動了。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壹境,達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範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誌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業》進壹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壹個思維程序運行的過程。現實當中,特別是網絡當中,程序是飽受病毒侵擾的。軟件是可以由低級升級至高級的,但人是如何升級的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本身就是境界,要想進入這個境界首先要知道“止”,有了“知止”下面的程序才得以運行。現如今的人是很難有真正的機會來認真總結自己的,想得到“知止”的難度與得到通過思考之後的“有所得”的難度是基本相同的。甚至難度更大。難就難在人士很難“知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