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馬溫是避馬瘟的諧音,是養馬的小官。
弼,是輔助的意思,又是避的諧音;瘟是發病的意思,又是溫的諧音。弼馬溫在明朝禦馬監太監為正四品,相當於知府。避馬瘟源於古時候民間壹種傳說,是將母猴子的尿與馬料混合在壹起餵馬,可以避免馬生病。天庭讓孫悟空擔任弼馬溫壹職,看似承認他的能力,並任用他了,其實質是天界對孫悟空的極大嘲弄。因為孫悟空不是只母猴子,是只公猴子,所以後來出現大鬧天宮等事,以及孫悟空保唐僧取經路上,各路妖怪稱他是弼馬溫時,孫悟空都憤怒至極,原因結於此。
在明代著名小說家吳承恩[ 約1510(庚午年)-1581 ] 著神魔古典小說《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註齊天意未寧》中,玉帝招安美猴王,傳旨官封禦馬監正堂管事"弼馬溫"。
"弼馬溫"這個官名究竟是什麽意思?查《現代漢語詞典》、《辭源》、《辭海》均無記載。但據小說家吳承恩借武曲星君(負責掌管官員的星君)之口認為"弼馬溫"就是禦馬監正堂管事,手下還有監丞、監副、典簿、力士等大小官員不少人,管轄天馬千匹。作者原意是玉帝在戲弄猴王。另據《西遊記》註釋者黃肅秋註:"弼馬溫,民間傳說,猴子可以避免馬瘟,這裏的官名是作者采用了這個傳說,改換了弼(辟)、溫(瘟)兩個同音字而成的。"
據筆者查考,上述傳說最早見於唐代宰相房玄齡所著之《晉書·郭璞傳》。郭璞(276-324),東晉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自幼聰慧超人,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尤喜陰陽蔔筮之術。有壹天,郭璞外出拜會將軍趙固,適逢趙固心愛乘馬突然死去,甚感悲惜,心情不佳,閉門謝客。郭璞讓門吏領他到馬廄看看那匹突然死去的馬,便告訴門吏"妳去通報壹聲,說我郭璞能將死馬救活"。趙固壹聽,喜出望外,趕忙出來相迎,並問郭璞有什麽好辦法能把馬救活。郭璞獻出良策說:"可派遣健夫二、三十人,手拿竹竿,向東行三十裏,有山林陵樹的地方,便用竹竿打拍,見有壹物出來,將它捉住帶回來,得此,馬活矣。"於是便按其說去做,果然抓到壹物,好像是猿猴,就急速將它帶回趙府。那猿猴壹進馬廄,便跳梁走往死馬頭處,"噓吸其鼻"(類似"人工呼吸")。傾刻間,馬即能站立起來,"奮迅嘶鳴,飲食如常"。此奇聞亦另見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幹寶所著《搜神記》卷三。宋代著名文學家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在考證"作死馬醫"成語中曾引用上述故事。"世俗無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謂之'作死馬醫'。"朱翌在雜記中指出:"養馬家多畜猴,為無馬疫。"
另據南北朝北魏高陽太守、著名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明代著名大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載:"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都說明了民間有畜猴於馬廄用來避馬瘟疫的習慣。現代醫學專家們經研究認為:母猴排泄的尿液散發出的氣味,對馬的瘟疫確有預防、抑制作用。
看來,小說家吳承恩就是根據古籍上所述獼猴能辟馬瘟疫的原型,巧妙地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將"辟馬瘟"三字的諧音化成"弼馬溫"這壹官職的,而且顯然是頗具科學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