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方面也可以舉出許多例子。比如中文的“鬥爭會議”這個詞可以翻譯成鬥爭會議,但是這個翻譯不能解釋這個會議的內容。另壹方面,中國人很難猜測美國的復興會是壹個什麽樣的活動,除非親自去現場看這種宗教氛圍非常濃厚,歇斯底裏的宗教復興集會。同樣,中國人對賓果派對和賓果遊戲往往壹無所知。在壹些詞典中,bingo的中文註釋是:“壹種以紙牌為正方形的賭博”(新英漢詞典)和“壹種有五個點的賭博”(華英詞典),但讀者仍然發現這個詞無關緊要。
日常語言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大多數英國人和美國人從來沒有睡過中國的炕,吃過糖葫蘆,用過中國的秤。中國大部分人沒在美國住過汽車旅館(有停車場給開汽車的遊客住的旅館),沒吃過漢堡(牛肉餅;漢堡牛排;漢堡),而且上班時也不需要通過考勤鐘(考勤鐘)來證明自己是否準時上班。像這樣的英文單詞在中文裏是找不到的,即使是意思相近的單詞,因為根本沒有這個概念。這種情況很常見,這裏不用說了。
漢語中的“節氣”概念在英語中是不存在的。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西方人還是不懂“節氣”的翻譯。例如,在壹部常用的現代漢英詞典中,“rain”壹詞被翻譯成雨水(第二節氣),“震驚”壹詞被翻譯成插入物的覺醒(第三節氣$ TERM),“清明”壹詞被翻譯成清明(第五節氣)。如果沒有額外的解釋,這些名字是沒有意義的。但有些“節氣”的名稱在英語中確實有對應詞:春分=春分;夏季至日=夏季至日;=秋分;=秋分;冬季至日=冬季至日。
在表達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漢語中壹些傳統的、古老的詞匯,如“陰”、“陽”,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朗文現代英語詞典》對“陰”和“陽”的解釋是:“根據道家的宇宙觀,“陰”和“陽”是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的本質產生了宇宙並維持了宇宙的和諧。‘陰’是黑暗、女性、消極的意思。陽意味著光明、陽剛和積極。"
“陰”和“陽”的概念作為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的壹部分已經使用了許多世紀。然而,這些原則很難向西方人解釋清楚。中醫理論中提到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難用英文單詞表達,只能做壹些解釋。如果出現“上火”,就說“上火”,然後描述癥狀。在漢英詞典中,“陰”和“陽”這兩個詞要註釋為:(在中國哲學、醫學等。)陰,自然界的陰性或否定原則;楊提出的陽性原則與《朗文現代英語詞典》壹致,但西方人仍難以理解。
以上例子足以說明區別之大。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很多:要麽是因為環境和傳統不同,要麽是因為工業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同,要麽是因為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同,等等。
(B)有些概念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但它們並不完全同義。
中國有些懂壹點英語的人在介紹自己的戀人時會用情人這個詞,這在外國人看來是相當意外的(因為情人的意思是忠實的丈夫或情婦)。外國人不理解為什麽在這種問題上壹直很謹慎的中國人公開宣布他們有情人。需要記住的是,與中文“愛人”壹詞相對應的英文單詞是:老公或老婆;Frience(未婚夫)或未婚妻(未婚妻)。
美國總統和州長的夫人常被稱為第壹夫人,有時翻譯成“第壹夫人”,但中國有些人會誤解“第壹夫人”這個詞,以為因為有“第壹夫人”,所以甚至還有“第二夫人”,甚至“第三夫人”、“第四夫人”,從而得到壹個錯誤的印象:“白宮的主人有過好幾個妻子!”
當中國人問別人他們的“出生地”時,他們可能指出生的地方或壹個人來自哪裏,並且經常指壹個人的父母或祖先最初來自哪裏。有時候兩個地方是壹樣的,但往往是不壹樣的。英語中沒有對應“籍貫”的詞。出生地只表示我出生的地方,與我的祖先無關。這種差異有時會造成混亂,尤其是在填寫身份證、個人簡歷、護照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