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Ci
創建年份
唐朝
?文學體裁
邊塞詩
作者
戴樹倫
摘要
“墾荒”壹詞描述了邊疆地區的人們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從事勞動和不幸的經歷,反映了農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命運。開墾農田是指政府利用士兵、農民或商人開墾荒地,收取收成作為軍餉。這首詩描寫了無地農民被政府征召耕種定居田地的場景。前八句寫的是農民耕田時的險惡環境和幹旱蝗蟲等自然災害。經過壹年的辛苦工作,他們仍然沒有衣服和食物。兩手空空的農民望著南方的天空痛哭流涕。他們二話不說,流露出無限的怨恨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全詩語言簡潔明快,對農民不幸遭遇和悲慘命運的同情溢於言表。
原詩
春天來了,人們用沙礫耕地,老人和年輕人種植牧草和小麥。
麥苗長得苦且陽,土真幹[4]。
當蚱蜢得到新的谷物時,幼小的莊稼會吃掉所有的枯枝。
捉了蝗蟲以後,妳就守著壹個空房子,沒有絲瓶,沒有小米[5]。
十月,遷城[6],官方教我砍南山木。
把牛趕到山裏,霜會凍死它們。
歷經千辛萬苦,誰知道,南方的淚我看不到了[7]。
作品註釋
[1]屯田:從漢代開始,政府就利用士兵、農民或商人開墾荒地,收取收成作為軍餉,稱為“屯田”。墾區分為軍事村、平民村和商業村。這裏指的是民屯。隋朝以後,“耕田”又叫“耕田”。
[2]冰磧(齊):沙漠、無植被的沙地。
【3】老而幼稚:老人小孩,暗示青壯年去當兵了。欣欣:開心。
[4]的確:土塊堅硬的外表。
[5]包:口袋。沒錢:還是說“沒錢”。絲綢和貨幣在唐朝都被使用。瓶:這是指用來儲存糧食的罐子、壇等陶器。
[6]移至荒地:離開荒地。襄城:由市。
【7】望南天:希望的意義渺茫。看別處:看得很遠。南天:古人以為神在。說說貴德附近的家鄉。
詩歌解讀
《廢土詞》的結構是完整的。屯田是唐代壹種讓士兵參與農業的制度,類似於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舊唐書·正史》上說,“不給邊防守衛和轉運的地方,就設荒地。”可見屯田制度是駐守邊疆的士兵在運糧困難或不足的邊疆自力更生解決壹部分糧食。但田地是固定的,屯駐的士兵不斷換班。所以,田間的勞動力總是流動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的前四句,駐地的壹些戰士正在春天的戈壁灘上耕田種麥,老少皆樂。但是當麥苗生長的時候,沒有下雨,所以土地太幹了,無法鋤地。下面四句寫的是種小米的地方。莊稼沒熟的時候,發生了蝗災,所有的幼苗都被蝗蟲吃光了,只剩下滿地的桔莖。於是所有的老幼都被派出去驅趕蝗蟲,很容易就把它們趕走,回到自己家裏,不穿衣服,不吃東西。五谷是谷物的總稱,小米、玉米、高粱、大米都叫五谷,但這裏肯定不會是大米。下面四句話描述的是這些駐軍冬天沒有食物,不得不轉移到靠近城市的地方。生活本該更好,我卻被長官派到南山砍柴。於是我開著牛車進山。在霜重草枯的寒冷氣候下,牛被凍死,人的命運可想而知。以上* * * 12句話,有四句是獨壹無二的,每壹句都獨壹無二的描述了那些屯田士兵的艱苦生活。於是我以兩句話結束:駐守邊疆的部隊歷經千辛萬苦,誰知道?仰望南天,回不了家,只有淚如雨下。
“屯田詩”也是邊塞詩,但與盛唐岑參、高適等詩人的邊塞詩有所不同。高、岑等人都是守邊塞的軍人、記者或法官。他們所接觸到的邊塞生活,依然是統治階級在軍宅裏的生活。所以他們的主題無非就是宴席,送別,送國主上戰場,或者迎接國主凱旋,偶爾帶個小兵的命。沒有戴樹倫專門描寫士兵在荒原上的生活。況且開元、天寶年間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駐守邊疆的文武百官自信可以武力征服外國,所以都意氣風發,樂觀向上。軍人的生活也是衣食無憂。這些情況在詩歌中都有所反映。除了思念家鄉和厭倦風沙,總體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我在戴樹倫的時候,國家弱小,邊境多災多難,很多地方淪為吐槽善良和回紇。駐守邊境的官兵總是提心吊膽。如果國庫空虛,軍糧得不到延續,必然要更多地依靠軍墾。萬壹幹旱和蝗災,我們必須向內陸轉移。因此,中唐邊塞詩充滿了哀愁。到了晚唐,已經沒有人寫邊塞詩了。
作者簡介
戴樹倫(732-789),唐代詩人,潤州金壇(今江蘇)人。我年輕時曾師從小石英。曾任新城都督、東陽都督、福州刺史、榮官使。晚年,他自請道士。他的詩多表現隱居生活和閑適心境,但婦女耕田之旅和荒原詞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辛。論詩,主張“詩人的風景,如藍田的艷陽天,在望,不可放在迫在眉睫之前”。他的詩歌風格都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