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肴於地,列於鬼神
《史記·禮書》: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墨子·尚同》雲:“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
《陳涉世家》也稱:“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求古錄·燔柴瘞埋考》中解釋:“血祭,蓋以滴血於地,如郁鬯(酒)之灌地也。”
《禮記·郊特牲》載:“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
《南次二經》之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祭祀),毛(犧牲)用壹璧瘞,糈(祭祀所用谷類)用稌。”
《北山經》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壹雄雞、彘,瘞,吉玉用壹圭,瘞而不糈。”
《禮記·禮器》稱:“至敬不壇,掃地而祭。”
《禮記·祭義》稱:“祭日於壇,祭月於坎。”
《管子·輕重己》說:"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以夏日至始,數四十六日,夏盡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於太祖,其盛以黍。……數九十二日,謂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郊,西出其國百三十八裏而壇,服白而*白,*玉笏,帶錫監,吹塤*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犧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數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裏而壇,服黑而*黑,朝諸侯卿大夫列士,號曰祭辰。"
《史記·周本紀》:“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裏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漢 王充《論衡·解除》:“祭祀無鬼神,故通人不務焉。”
唐 柳宗元《監祭使壁記》:“聖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蓋亦附之教也。”
《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五回:“以上卿之禮,葬要離於閶門城下,曰:‘藉子之勇,為吾守門。’追贈其妻子。與專諸同立廟,歲時祭祀。”
《禮記·祭法》雲:“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2. 關於“祭奠父母”的文言文有哪些沁園春·悼念父親(新聲韻)噩耗突傳,嚴父歸天,不勝哀愁。
看陰雲密布,動驚天地;蒼松勁草,聞訊低頭。雨罩青山,江河嗚咽,子女親朋涕淚流。
仰天嘯,嘆至親長逝,父愛永休。 靈堂三尺幽幽,憶我父音容腦海留。
憑壹雙巧手,走南闖北;八面玲瓏,出納支收。孝敬雙親,教撫子女,和睦四鄰必應求。
威望樹,存亮節高風,千古傳謳。 祭祀是古代的國家大事。
在上古時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禮”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儀節。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祭各種神物都有壹套儀式。 中學課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現了壹些有關古代祭祀的詞語,輯錄如下:社稷:《說文解字》:“社,地主也。”
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稷,《說文解字》:“五谷之長”,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統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豐。現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壇,每年陰歷二月、八月帝王都會在這裏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壇。社稷,又是國家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如《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芋老人傳》:“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於芋焉。”祭、祀:或單用,或連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壹般上供於神佛稱“祭”,上供於祖先稱“祀”。古時重祀祭,五禮中以“祭”為重。
國君不重視“祭”,就要受到討伐。商湯征伐葛國,武王討伐紂王,都提出這條罪狀。
如《觸龍說趙太後》:“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時把人作為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靈稱“人祭”。
人祭的處死,最常見的是殺頭。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齋戒:古人在祭祀、禮佛或舉行典禮前,必先齋戒。即先沐浴凈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獨居靜心靜性等。
清身潔心以示虔誠。《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齋戒五日,說明禮節極隆重。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齋戒五日”,在於打掉秦人盛氣淩人的氣焰,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爭取時間。
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妳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奠、酹:《說文解字》中說“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別,祭從肉,奠從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酹”,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這裏是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還有 *** 《菩薩蠻?黃鶴樓》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犧牲:在古漢語中“犧”“牲”是兩個單音詞,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時宗廟祭禮牲口通常選用純色的,稱作“犧”。
祭祀用的牛、羊、豬稱為“牲”。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傳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不同等級的人舉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犧牲”的數目很有講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禮記?王制》)“牢”是養牲畜的牢圈,引申為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
壹頭牛、壹只羊和壹頭豬稱為“壹牢”或“牢”。“太牢”指牛羊豬三牲齊備。
如《荊軻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時只用豬、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傳序》中:“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壹少牢,指豬、羊各壹;告廟,是向祖廟傳神禱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畢設宴送行叫“祖餞”,就是“餞行”的意思。《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築土為壇祭天,叫作“封”。
《永遇樂?赤壁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漢代霍去病曾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築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故稱“封狼居胥”。
”。
3. 請問春秋時期遺留下來的關於祭祀的詞或古文有哪些作者: 雲塵子 提交日期:2006-12-16 22:15:35
釋奠禮祭文(雲塵子文)
維
乙酉年三月初九日後學趙宗來等數人敢昭告於
至聖先師孔子 天玄地黃日月其光覆之載之斯明斯祥生民不宰惠物無疆四時攸序萬品昭彰
惟我羲皇仰觀俯察立人極效天法地循道遵德定禮儀惟我先聖皇帝王伯之教是承纂訂六經
道德仁義之諦為衡天地之心以立生民之命以期華夏之統以傳太平之世以熹小康之世既往
大同之世其昌禮義教化既普融洽和合萬邦我等雖小民豈棄匹夫之責願謹遵聖教躬行壹貫
之學奠儀雖簡敢以略表寸誠神其來格九州福壽康寧 茲惟季春謹以果品菜蔬式陳明薦以
復聖顏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配尚
4. 急求100字關於祭祀孔子的古文維公元二00七年九月二十八日⑴,歲次丁亥,時屆孔子兩千五百五十八年之誕辰.天曠氣清,和風融融.海峽同途,兩岸攜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各界代表,孔子後裔,匯聚曲阜孔廟,謹以鮮花雅樂,聊表至誠之心.恭祭我中華先師曰:赫赫儒祖,至賢至聖.洽聞強識⑵,君子之風.好古敏求,慧明智通.師以五常⑶,博於六經⑷.廣施教化,握道執鏡⑸.門生三千,七十二賢⑹.北辰星拱,皜月熠穹⑺.憲章文武,祖述堯舜⑻.周歷列國,躬身踐行.輔國以禮,施舉其厚.德以載物,事舉其中⑼.仁者愛人,和而不同⑽.詳於萬物,《春秋》正名⑾.磊磊堂堂,蘭芳蕙清⑿.高山仰止,名垂八纮⒀.四瀆湯湯,九牧芒芒⒁.古國嘉風,曲阜龍騰.大哉孔子,寰海***祭.偉哉中華,龍脈永承!煌煌中國,盛世太平.以德治國,民安國寧.寶島盼歸,華夏壹統.血脈相連,同根同宗.瑞雲祥集,龍辟八儀;紫氣東升,鳳鳴碧穹.神人***襄⒂,阜康久恒!.大禮告成,伏惟尚饗⒃.。
5. 關於祭奠祖先的古詩古文《示兒》
(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彈歌》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君所歸兮歸碧落,我惟痛矣痛慈長。
哀離失怙德何報,哭竹生筍哺未償。
天上人間兩陌路,死生契闊各淒涼。
仙山難遣魚書寄,慟到無聲更斷腸 。
6. 請問春秋時期遺留下來的關於祭祀的詞或古文有哪些作者: 雲塵子 提交日期:2006-12-16 22:15:35 釋奠禮祭文(雲塵子文)維 乙酉年三月初九日後學趙宗來等數人敢昭告於 至聖先師孔子 天玄地黃日月其光覆之載之斯明斯祥生民不宰惠物無疆四時攸序萬品昭彰 惟我羲皇仰觀俯察立人極效天法地循道遵德定禮儀惟我先聖皇帝王伯之教是承纂訂六經 道德仁義之諦為衡天地之心以立生民之命以期華夏之統以傳太平之世以熹小康之世既往 大同之世其昌禮義教化既普融洽和合萬邦我等雖小民豈棄匹夫之責願謹遵聖教躬行壹貫 之學奠儀雖簡敢以略表寸誠神其來格九州福壽康寧 茲惟季春謹以果品菜蔬式陳明薦以 復聖顏子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配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