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800字議論文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800字議論文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壹位:“在您的壹生裏,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麽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麽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裏,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壹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之壹.作為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的富蘭克林博學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富蘭克林的成功也是來自於他對習慣的運用.

富蘭克林在年輕時就發明了壹種方法,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個條件:節制、沈默、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純潔和謙遜;然後,富蘭克林決心獲得這13種美德,並養成習慣;為此,他設計了壹個成功記錄表,每壹項美德占去壹頁,畫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時若發現有當天未達到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就是把這些美德化為習慣使富蘭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蘭克林在79歲時,把自己的壹生記錄在了自傳當中.在那本不朽的自傳中,富蘭克林花了整整15頁紙,特別記敘了他的這壹偉大發明,他認為,他的壹切成功與幸福都來自於這個偉大的發明,那就是對習慣的控制.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效仿這種方式,有所收益.”

事實正是如此,習慣對於壹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妳也許聽說過“林旺”的故事.

林旺是壹只小象,它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放進了動物園,鼻子被壹根鏈條拴在了木樁上.

有壹次,林旺想掙脫鐵鏈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沒想到用力過猛,鐵鏈把鼻子掙得生疼.“哎呀,這條鐵鏈太牢了!”林旺含淚舔著自己流血的鼻子,心想:“我這頭小象是掙不開這條鐵鏈的.”

半年後,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轉轉,壹掙鏈條,又把鼻子掙得生疼,它又想:“我這頭小象是掙不開這條鐵鏈的.”經過兩次的失敗,林旺再也不敢去掙那條鐵鏈了.

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林旺長成大象了.這時候的林旺完全可以掙脫鐵鏈到外面瀟灑走壹回了,但是,經過前兩次的失敗,林旺已經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不可能掙脫這條鐵鏈的,它再也不想到外面去玩了.終於,林旺老死在象房裏了,直到死,林旺也沒有實現瀟灑走世界的願望.

可見,習慣決定了林旺的壹生碌碌無為.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壹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壹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壹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壹種良好的習慣.”

1998年,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應邀到華盛頓大學演講,當學生們問“妳們怎麽變得比上帝還要富有”時,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於智商.為什麽聰明人會做壹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性格和心態.”比爾?蓋茨聽後也表示十分贊同.由此可見,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習慣的作用和影響.

那麽,什麽是習慣呢?

在最新版的《新華詞典》中,對於“習慣”是這樣釋義的:“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事實上,廣義的習慣不僅僅是動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會風尚性的,還包括人類所有的優點.甚至包括“善良”“仁愛”這樣永恒的主題,也需要進行不斷修煉,才會真正化為行動性的習慣.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壹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妳覺得他們有什麽必須做的事,妳便應該利用壹切時機,給他們壹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壹種習慣,這種習慣壹旦養成以後,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

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壹塊神奇的土地,妳播種壹種思想,就會收獲壹種行為;播種壹種行為,就會收獲壹種習慣;播種壹種習慣,就會收獲壹種性格;播種壹種性格,就會收獲壹種命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壹種慣性,也是壹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壹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麽是教育?簡單壹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葉聖陶先生非常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20世紀40年代,葉聖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理念,並專門寫了《習慣成自然》和《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大師杜威.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

陶行知認為,兒童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壹文中寫道:“從福祿倍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從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註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麽,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那麽,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壹、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事實正是如此,孩子習慣的養成主要在家裏,父母應該註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各種知識和技能學習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教育》壹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康德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嚴謹的生活習慣.據說,他每天散步要經過鎮上的噴泉,而每次他經過噴泉的時候,時間肯定指向上午七點.這種有條不紊的作風正是哲學家嚴密思維的根源.可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壹個人的成功起著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壹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6歲前的兒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有壹個小朋友叫陽陽,由於父母工作繁忙,陽陽從小就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對陽陽非常寵愛.他們對陽陽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當陽陽進入幼兒園時,還不會獨自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睡覺……陽陽在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學到良好的自理習慣!這時候,陽陽的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把陽陽接到家中,對陽陽進行生活習慣的訓練.

由此可見,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兒童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同時,父母應當經常在行為、舉止和談吐等方面給兒童壹個最好的榜樣,講話時要註意禮貌、舉止要文雅,表現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為和良好的習慣.如果能夠經常這樣以身作則,這種長期熏陶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養,通過日積月累,讓兒童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二、好習慣要在實踐中培養

在實踐中養成習慣,要不斷身體力行,使習慣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他在《教育的新生》壹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註意,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才能“習慣成自然”,收到相當的效果.

什麽是“習慣成自然”呢?

葉聖陶是這樣解釋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麽心,仿佛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道:“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壹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壹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

“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壹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的結果.現代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在回憶父親對他早期學習習慣的嚴格訓練時說:“代數對我來說沒有什麽困難,可父親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精神不得安寧,每個錯誤都必須糾正.他對我無意中犯的錯誤,第壹次是警告,是壹聲尖銳而響亮的‘什麽’,如果我不馬上糾正,他會嚴厲地訓斥我壹頓,令我‘再做壹遍’.我曾遇到不止壹個能幹的人,可是他們到後來壹事無成.因為這些人學習松懈,得不到嚴格紀律的約束.我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正是這種嚴厲的紀律訓練.”父親嚴格的訓練,終於使維納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後成為譽滿全球的科學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

自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發現動物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並榮獲諾貝爾獎後,人類廣泛地開展了對自身各種能力與行為的發展關鍵期的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壹個關鍵期的問題.幼兒園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

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受益終身;在兒童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到傷害.因此,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壹定要註意利用兒童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對習慣的改造將要比塑造艱難得多.抓住關鍵期進行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壹些兒童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年齡2歲3歲3歲半4歲4歲半5歲5歲半6歲習慣計數能力規則意識觀察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生活觀念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要使孩子養成壹種好習慣,父母壹定要註意孩子第壹次出現的行為.例如,孩子第壹次罵人的時候,他並不是道德驅使,而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孩子會觀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如果成人的態度是冷淡的、嚴肅的,孩子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的這種行為.”由此,他會減少這種行為.如果這時有成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贊揚、誇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反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由此,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壹定要註意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