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字怎麽讀如下:
鹮,漢語二級字,讀作鹮(huán),鳥類的壹科,身體大,嘴細長而彎曲,腿長,生活在水邊。
詳細釋義
構成鹮科的幾種與鷺有親緣關系的涉禽的通稱,產於東西兩半球的溫暖地帶,以水生動物及兩棲動物為食,特征是有壹個細長而向下彎的喙。中國常見的有白鹮,少見的有朱鹮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畫:24畫部外筆畫:13畫《集韻》《正韻》胡關切。音還。繞飛也。
又?目,水鳥也。《前漢·司馬相如傳》鵁鶄?目。《索隱》荊郢閑有水鳥,大如鷺而短尾,色紅白,深目,目旁毛長而旋,此其是乎。
又《集韻》旬宣切,音旋。《前漢·相如傳註》?目,本作旋目。又《正韻》音暄。《揚子·法言》朱鳥?,歸其肆矣。
鹮字造句
1、然後對朱鹮在科學、美學、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價值進行了分析,認為朱鹮也是壹種具有很高人文價值的動物物種。
2、本文經由在陜西洋縣朱鹮呵護區的實地查詢拜訪,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清算的基本上,回首回頭回憶了朱鹮呵護的歷史和現狀。
3、北京動物園自1986年對朱鹮進行易地保護研究以來,已繁殖了20多只,但都是人工孵化和哺育成活的。
4、朱鹮雖有翅,飛不往江南。
知識拓展
《史記》,二十四史之壹,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作品中撰寫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壹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余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