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的筆順:點,點,橫撇/橫鉤,撇,點,橫,撇,捺,點。
突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犬從洞中沖出;本義指急速地往外沖。
後來引申出“急速”的意思,由急速又引申為“突然”的意思,表示事情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由本義由引申為地形的凸出、鼓起。因為煙囪突出屋外,所以煙囪也叫“突”。
由於犬從穴中沖出,就要比周圍的東西突出,因此,“突”又引申為凸出、鼓起,例如《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以_為突乎?(妳能認為窪地是突出的高地嗎?)”。
現代漢語中,“突出”是鼓出來或超過壹般地顯露出來。古代竈旁突起的出煙火口,即後代的煙囪,也是突起的部分,因此,“突”又引申為煙囪,如成語“曲突徙薪”的“突”。
康熙字典
午集下穴部突;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4。
《韻會》陀骨切。《集韻》他骨切,並音_。揚子《方言》:江湘謂卒相見曰突。壹曰出貌。《詩·齊風》:突而弁兮。
又觸也,欺也。任_《致大司馬簫衍記室箋》:府朝初建,俊賢翹首,維此魚目,唐突__。
又穿也。《左傳·襄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伐陳,宵突陳城。註:突,穿也。
又禿也。《荀子·非相篇》:孫叔敖突禿長左。註:謂短發可淩突人者。
又《爾雅·釋宮》:植謂之傳,傳謂之突。疏:植謂戶之維持鎖者也,植木為之,又名傳。
又名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