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

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壹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註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壹些不同的註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壹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壹個意思。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註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註直音的漢字比被註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註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壹種註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註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註“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註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同樣的,這種註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壹種註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壹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裏,壹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