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學與練>>將相和那壹課的第3題怎麽做?

<<學與練>>將相和那壹課的第3題怎麽做?

1 課文詳解!!將相和!!

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從結構上看,全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2個故事是第1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3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壹完整曲折的故事。再從內容上看,將相“和”與“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內在因素。藺相如的壹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壹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藺相如幾次順利完成使命,也緣於多種原因,他的機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壹,還有廉頗的緊密配合、當時的鬥爭形勢以及朝野的主導觀念等等,這些原因促成了藺相如的成功。把壹個單壹的事件置於復雜的社會背景中來敘述,這是《史記》敘事的壹個重要特色,這壹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歷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故事重點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藺相如在文中是個熠熠生輝的人物,他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唇如槍、舌如劍。在關鍵時候,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性命來逼秦王。當與廉頗產生矛盾時,主動避讓,言辭懇切。課文對廉頗的刻畫較藺相如而言,雖著墨較少,但廉頗作為壹員武將的形象,也顯得十分鮮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懼他幾分,知道他屯兵邊界則不敢妄動。他耿直暢快,當藺相如的職位比他高時,他毫不遮掩地表達了自己的怨氣。他勇於改過,壹員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玉,就上前壹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壹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璧當時在秦王手裏,硬上去奪,既失禮,秦王左右也會上來阻攔;直接指出秦王的無信討還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認不還璧,還會指責藺相如無理和小家子氣;此時的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對和氏璧的好奇和喜愛的心理,藺相如順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當。

②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壹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於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壹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③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在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又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說話是不是算數。由此看出藺相如做事考慮得非常周全,壹點空子不留給秦王。

④到了舉行典禮那壹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作者: 222.212.237.* 2007-3-12 19:32 回復此發言

--------------------------------------------------------------------------------

2 課文詳解!!將相和!!

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壹生氣,真殺了他,也保證了和氏璧完好歸趙。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只好把他送回趙國。藺相如在趙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的性格。

⑤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壹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這是廉頗在藺相如位居其上後的認識,這壹認識是將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廉頗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壹半功勞,因為“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麽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壹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壹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鬥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⑥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這段話說了兩層意思。壹層意思是說藺相如回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國家著想。另壹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與國家安危的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突出了廉頗、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同時也表現了秦國不敢攻打趙國的原因。這幾句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⑦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回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自己卻居功自傲,壹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裏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2)對詞語的理解。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壹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壹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把東西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瑟:古代的壹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壹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壹致,***同努力。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三、教學建議

1.文中有許多如今不常用的詞語,如,“和氏璧、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課前,可布置學生查字(詞)典,了解其基本意思。若有條件,預習時,還可了解壹下戰國的歷史。

作者: 222.212.237.* 2007-3-12 19:32 回復此發言

--------------------------------------------------------------------------------

3 課文詳解!!將相和!!

2.以下兩種教學思路可供選擇。壹種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精讀每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並適度總結、拓展。另壹種是,先通讀壹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開展總結、拓展等活動。

3.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並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能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時,要註意指導學生多讀、多說。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地讀,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點;通過反復地說,把握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中也要註意,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要要求過高。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可采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如,感受藺相如這壹人物形象,在學生了解故事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議壹議:自己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什麽樣的人。在議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識,引導學生研讀有關句子或段落,在反復讀中加深認識。如,“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壹句,可這樣組織學生研讀:藺相如為什麽要這樣說,說這句話時,他心裏可能會怎麽想,從這壹句話中可以看出什麽。對於學生中的分歧意見,還可組織學生辯壹辯,如,藺相如為什麽敢逼秦王擊缶,在辯中提升認識。有些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演壹演,如,藺相如舉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認識。

5.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要在教學中得到落實。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總結和指引,如本文,教師可作如下總結和指引:本文是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史記》是我國古代壹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敘述了許多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組織學生閱讀文後“資料袋”),同學們今後去讀壹讀原著,若現在有興趣,可聽人講講其中的故事。

6.本課的生字較多,要求認識的字中,有些字不常見,容易讀錯,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卿”應讀“qīng”,不讀“jī”,要幫助學生讀正確。要求會寫的字中,“璧”“瑟”二字,學生不容易寫勻稱,教師要重點示範。課文是根據原著改編的,其中的有些詞句與現代的表達有些差異,教學時,應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略加指點。學生懂得這些詞、句的基本意思,不影響學生把握主要內容即可。另外,課文中有許多學生應該讀寫的成語,教師要註意結合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意思,正確讀寫,積累運用。

7.課後安排了4道思考練習題,第1題提出了朗讀和感受人物形象的要求,第2題提出了理解故事情節的要求,第3題提示了閱讀討論的方法,第4題是要求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這些思考練習題,教師要註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落實。課後還安排了“選做題”和“資料袋”,主要是供教學拓展用。“資料袋”可讓學生讀壹讀,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史記》的初步認識。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理解廉頗說的話

大屏幕出示: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壹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話,想想廉頗說這句話時心裏是什麽滋味?

生:嫉妒。

生:很不服氣,心裏窩火。

作者: 222.212.237.* 2007-3-12 19:32 回復此發言

--------------------------------------------------------------------------------

4 課文詳解!!將相和!!

師:妳怎麽知道?

生:我從“他藺相如有什麽能耐,就靠壹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

師:“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指的是——

生:由上大夫升為上卿。廉頗認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戰功,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趙王寵愛而升官的,所以廉頗不服氣,鬧情緒。

生:我從這個“爬”字還可以看出,廉頗覺得趙王輕視他而偏愛藺相如,他對趙王和藺相如都很不滿。

師:妳能把廉頗那種不服氣,壹肚子的不滿讀出來嗎?試壹試。

……

師:對廉頗的這種說法、這種情感、這種態度,妳有什麽看法呢?

生: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立了功,在澠池之會中又立了功,靠他的嘴巴贏得了比廉頗還高的職位,這壹點廉頗不服。而廉頗認為自己久經沙場,舍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戰功,是藺相如不可比的。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師:走進廉頗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妳是用壹種辯證的方法在分析人物,老師很欣賞妳。

生:其實在澠池會中也有廉頗的功勞。

師:妳怎麽知道廉頗有功勞?(引導學生看課文)

生:課文中說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麽樣,只好……”可以說明。

師:妳很會讀書。課文的這壹句不是無關緊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筆。妳們討論得很好,讀書就要這樣前後聯系起來想,認識才會更深刻。不可否認,澠池之會,廉頗大將軍也立下了功勞。

生:但是廉頗只看到自己的顯赫戰功,而沒看到藺相如舍生忘死為維護趙國尊嚴而立下的汗馬功勞。所以我認為廉頗的觀點是錯誤的。

生:廉頗為保衛趙國確實功不可沒。但是,藺相如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是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藺相如不畏強暴,並且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這是多麽不容易啊!

師:是啊,藺相如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來逼迫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鬥爭,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也堪稱猛將。妳們說這僅憑壹張嘴能做到嗎?

生: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臨危不懼,與秦王以命相拼,顯示的不僅是膽量,還有智慧,更是他愛國思想的體現。可廉頗沒有看到這壹點。

生:我也這樣認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廉頗沒有這樣深刻地去思考。

生: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鬥,沒有大智大勇,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是無法做到的。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就靠壹張嘴”。

師:的確,藺相如沒有持刀作戰,但是他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外交戰場,同樣驚心動魄啊!

生: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可是,廉頗沒有看到他們“文武聯合”對趙國的重要性。所以,廉頗不該鬧情緒,不該對藺相如有這種態度。

……

五、相關鏈接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壹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盡讀史官所藏圖書。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全書130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記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個部分,***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後世史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作者: 222.212.237.* 2007-3-12 19:32 回復此發言

--------------------------------------------------------------------------------

5 課文詳解!!將相和!!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壹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壹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壹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壹塊寶玉的名稱,有壹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壹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壹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壹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