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裏字筆順

裏字筆順

裏字筆順: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裏(拼音:lǐ)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裏和它的繁體字“裏”(異體作裏)原是兩個不同的字,意義既不相同,也不相通。“裏”是會意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田從土,本義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

裏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引申指街坊、家鄉。裏又是長度單位,上古時壹裏等於三百步,現代壹市裏等於壹百五十丈,合二分之壹千米。“裏”亦見於西周金文,屬形聲字,從衣裏聲,本義指衣服內部,與“表”相對。“裏”後來簡化為“裏”。

康熙字典

酉集下裏部裏;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0。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裏,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逾我裏。傳:裏,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前漢·法誌》:在壄曰廬,在邑曰裏。《風俗通》:五家為軌,十軌為裏。裏者,止也,五十家***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為壹裏。

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雲如何裏。箋:裏,憂也。

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裏析告子產。註:裏析,鄭大夫。又百裏、相裏,復姓。

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裏。註:南裏,鄭地。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註》:高裏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裏。註:沒裏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鄉裏。《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鄉裏落它處。沈約《山陰柳家女》詩:還家問鄉裏,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裏,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為戚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