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什麽是語文,語文課教什麽,語文課怎麽教,語文課怎麽樣?

什麽是語文,語文課教什麽,語文課怎麽教,語文課怎麽樣?

我當了十八年的語文老師,教了那麽多的語文課。我做了四年的語文老師和研究者,聽了那麽多的語文課。參加過很多新課改的研討會,聽過那麽多語文課改的報告和講座。我壹直被這些問題困擾:什麽是中國人?語文課應該教什麽?語文課怎麽教?什麽樣的語文課才是好課?想不開,引發我深思。

第壹,什麽是語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闡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漢語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意思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有很多,但漢語是最重要的。“漢語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語文呈現的是被認為適合青少年學習的人類文化精髓,以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承和青少年的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教學應該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應該傳承人類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關於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界存在諸多爭議。我不爭論這個。本文不談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特點。既然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定義了,那麽筆者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壹下。摘要:本文論述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和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

什麽是“工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工具”的定義有兩種:“(1)生產勞動中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動操作的鋤頭、斧子、刀和錘子,以及機器上使用的車刀、鉆頭和砂輪。(2)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某種事物或手段。”很明顯,說“漢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就是用它的比喻意義。作為壹種工具性特征,從生活的角度來看,語文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看,漢語是繼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工具。作為語文教學,要教會青少年掌握“語文”這壹交流工具,學會用這壹工具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作為壹項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語文的工具性應體現在具備語文基礎知識——詞語、句子、語法、修辭、邏輯等語文基本能力——聽、說、讀、寫,通過語文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什麽是“人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將“人性”解釋為“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壹個民族、壹個人群所共有的符號、價值觀和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是文化的主要內容。筆者從壹份材料中了解到,“壹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和人文。”科學追求真理,給人理性,科學使人理性;藝術追求美,給人感性,讓人激情;人性追求善,給人理解,對人性的信仰使人虔誠。“我想得出壹個簡單的結論:無論是文化現象,還是精神支柱,都說明‘人文主義’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屬性,對人類尤為重要。沒有人文主義,人就不可能成為人。因此,可以說,語文的“人文性”,某種意義上講,在“召喚壹個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育就是把壹個“自然人”教育成壹個“人文人”。這也可以從中國人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看出。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品質,也就是三維目標中所說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就是說,語文教育的過程要始終貫穿著以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教育。

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這句話的關鍵是“統壹”二字。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統壹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壹張皮的裏外,壹枚硬幣的兩面,而不是兩張皮或兩枚硬幣,這很好。換句話說,語文學科基本特征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和人性是外部和內部、皮膚和頭發、血和肉的關系。工具性是“外”,人文性是“內”。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就像“皮膚”,人文性就像“頭發”。“如果皮膚不存在,頭發怎麽會附著?”工具性如“肉”,人性如“血”,血和肉就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天生的,相輔相成的。沒有工具,就沒有開設語文課的必要,人性無從談起;沒有人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單詞、短語、句子和枯燥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失去了活力、情感和魅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同時呈現,有機結合。正如審美教育家朱光潛所說,“在文字中,在本質上,在思想感情中。”“語言的本質是情感思維的本質,語言的形式也是情感思維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語言是平行壹致的,沒有內外之分。”所以我認為,所有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只要具備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就是真正的語文課,如果偏離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這個燈塔,就未必是語文課。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決定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礎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對壹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具有基礎中的基礎地位;從壹個人的發展來看,語文關系到壹個人如何發展,成為什麽樣的人。就像文學評論家說“文學是人學”壹樣,某種程度上“語文是人學”。沒有中文,人們可能無法稱他為壹個人。所以,妳要問我什麽是語言?我告訴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語文是使人成為人的學科。

二、語文課教什麽?

語文課教什麽?這是壹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像壹個沒有目的地行走的人,無論走多遠多長,都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沒有效果的;就像壹個人做壹件事不知道為什麽,反正做了也是徒勞。但是,了解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以及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之後,教什麽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總體目標”共分為十個部分: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養熱愛語文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思維方法。

5.能夠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6.學習漢語拼音。會說普通話。認識大約3500個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壹定的速度。

7.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註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使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夠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興趣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在參考書的幫助下閱讀簡單的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該在400萬字以上。

8.能夠用具體清晰的方式表達妳的意思。能夠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用常用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

9.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交往和社會交往,養成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中文參考書。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摘錄上述內容的關鍵詞,對總體目標有以下不準確的分類:1,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備學習漢語拼音、使用漢語工具書、說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書寫漢字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閱讀能力強,具有流利的表達能力。2.綜合實踐能力。具有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探索和學習,在實踐中運用漢語,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3.素養和方法。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4.情感,態度,價值觀。包括培養愛國情懷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如果把以上內容進壹步濃縮,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想”的能力,學習和思考的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和思考的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歸為“思考”,那麽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語文的教學任務不是傳授知識,也不是培養學科的解題能力,而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基本能力。它是培養和提高人的基本素養和素質的學科。如果我們老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都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教學,那麽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根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壹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課和閱讀還是同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個自然段前面標上序號,用學生的問答畫出段落層次,概括段落主旨,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麽教,而是這個設計的目的是什麽,設計出來要達到什麽樣的效果。同樣的教學設計,同樣的教學行為,可能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效果會大不相同。如果目的是為了疏通文章主旨,闡述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那就嚴重偏離了語文學科的總體目標,這樣的語文課不壹定是語文課。還是說,如果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和能力,那就是語文課。

無論是高壹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語文教學無非就是“聽說讀寫”。沒有“聽、說、讀、寫”,任何壹個老師教語文當然都很難。“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不會有大的異議。我今天提出教語文的內容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我想提出壹個更重要的內容——“思維”。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語文教學要以“思”為中心。這裏的“思”的內涵非常豐富,可以理解為“想”、“思”、“思”,也可以理解為“念”、“情”。“思”可以導致自我澄清與自由、公共知識與規約,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語文教學要用“思考”創造豐富多彩、有意義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思”的凸顯而璀璨。“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通過培養“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成為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教什麽?聽、說、讀、寫、想。這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是教學生聽、說、讀、寫、想的能力。相對於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想”的能力,聽、說、讀、寫、想所承載的具體知識,重要性不大。就像壹只雞學會了覓食的技巧,食物對它來說還是個問題嗎?小貓學會了釣魚。魚對它來說還是個問題嗎?但是,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這樣做的嗎?是為了分析課文而分析課文,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而分析課文?妳的“聽、說、讀、寫、想”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想”能力為目的還是以記住妳教過的內容為主?

基於以上認識,我想,語文課教什麽?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能力培養。語文課是教學生如何聽、說、讀、寫和思考。

三、如何教語文?

既然語文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那麽,語文教學要著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都是以“思”為中心,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可任意偏廢。

(壹)論“聽”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理念

關於“聽”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壹項重要語言能力,聽力和閱讀在獲取信息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確聽力訓練的價值,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具備壹定的聽力能力是廣泛準確獲取信息、掌握科學知識的需要;是積極從事交際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語交際活動中,只有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才能在與他人交談時做出積極準確的回應。

在語文教學中,“聽”通常是指學生在課堂上註意聽老師講的內容,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壹種“聽”。但筆者認為“聽”的教學不止於此。語文教學中的聽力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培養學生的聽力興趣,二是培養學生的聽力態度和習慣,三是培養學生的聽力方法。

培養學生對“聽”的興趣,要求語文教師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他們在聽中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應該廣泛地聽,不僅要聽老師的,也要聽同學的。聽力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回答問題、背誦課文、辯論、講故事等。聽的手段有錄音、影視、錄像等。從而形成學生主動接受、敢於質疑的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要求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時要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壹邊聽壹邊點頭、微笑、贊許、註意地看著對方;用表情和簡短的語言啟發對方;不要輕易打斷對方;允許對方表達和保留不同意見,不要冷嘲熱諷或人身攻擊他人。

第三,要培養學生掌握“聽”的科學方法。要求學生集中註意力,面對說話者和所表達的話題,註意喚起相關的知識、材料、概念和想象,形成與這個話題相關的互動。圍繞對方說什麽,為什麽這麽說;對聽到的單詞和重點有心理反應和認知反饋;在“聽”的過程中,妳可以對聽到的內容迅速進行總結和評價,分清主次,有意識地形成整體概念,從而把需要記住的內容牢記在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只有把教育當作自己的需要,並願意接受它,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育願望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良好聽力習慣的培養也不例外。教師要註重學生聽力樂趣的培養,把學習和練習聽力變成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聽力訓練才能事半功倍。教學生學會聽,讓學生善於聽,甚至願意聽,也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的心理,不要因為大規模考試難考“聽力”而忘記“聽力”的教學,樹立全面發展的語文教學觀,滿懷信心、持之以恒地做好學生的聽力訓練,不要有壹蹴而就的想法。

(二)關於“閱讀”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概念。

大多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更註重文本閱讀。設計了朗讀、精讀、泛讀、略讀等教學環節。然而,許多教師可能會隨意地、帶著模糊的目標進行這些環節。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完成課文內容而忽略了“閱讀”能力的訓練,或者只是把“閱讀”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也可能沒有自覺、有目的地進行以“閱讀”能力為目的的語文教學訓練。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的“讀”應側重於朗讀、精讀、泛讀和速讀的能力訓練,而不僅僅是閱讀課文為解釋和分析做鋪墊。

朱在《讀書三書》中說:“讀書有三書,即心、眼、口”。可見,“讀”是壹種口、眼、耳、腦並用的語言訓練形式,是語文教學的壹把重要鑰匙。

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閱讀”的趣味點,對範文的布局、風格特點、主題、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指導,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提高能力的目的。

註意拓寬學生的閱讀範圍,培養學生的泛讀能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提高課外閱讀量。在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鑰匙。”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是終身受益的。循序漸進閱讀法包括閱讀、理解、領悟、應用四個階段。首先是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理解,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迅速掌握書籍內容的結構、思路和特點。第三是領悟,重在讀後感的啟發、領悟、感動和創新,能夠寫出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四是應用,把書本上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運用到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增強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關於“說”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概念。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用語言表達自己感情的過程就是“說話”。教學中的“講”不僅僅是老師的“講”和學生的“講”,更是老師的教,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語文教學中的“說”應該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技能訓練。所以,這種“說”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要有壹定的時間、任務、環境和標準。

在課堂上進行“說話”訓練。首先,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說”是交流思想感情的最根本的方式。了解說話在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課堂上,要盡量給學生創造“說”的環境,給他們充分的“說”的機會。在課堂上的敘述、講解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復述課文,自我介紹,口頭描述身邊的人和事。如果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和表演活動,可以結合教材中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等不同的語言特點,使課堂教學宜短不宜長,宜宣敘調,宜講故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說話”內容、勇氣、聲音、感覺、姿勢的訓練。此外,還可以在課堂外練習口語。比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經常舉辦以“說”為主的小主題班會、故事會、講座、辯論、詩歌朗誦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在獲得家長支持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布置“說”的作業,促進學生說話清晰、準確、有表現力。

(四)關於把“寫”作為語文教學能力的概念。

“寫”可以理解為“寫”,也可以理解為“寫”。

首先,寫。電腦是現代文明的壹大標誌,但它對中國書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認為用電腦打字就沒必要寫好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首先,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壹部分,需要繼承和發展。其次,在社會上,在學校裏,計算機在很多時候是代替不了手寫的,比如考試、招生、招聘、就業等。所以,寫字也是壹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之壹,寫壹手好字可能會增強壹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但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社會人們的寫作能力嚴重下降,各階段對寫作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很不平衡,中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在下降。因此,當前語文教學要加強寫字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寫字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分年級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寫出漂亮的漢字,培養學生追求美、熱愛美的情操。當然,老師也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努力寫出規範的漢字,持之以恒。

先說“寫”如果說“寫”是對形體美的追求,那麽“寫”就是對精神美的追求。寫作應該是壹種心靈的傾訴,是思想的顯現。寫作是壹個人應有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壹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體現壹個人各種能力的綜合思維活動。真正的寫作應該是壹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或生活過程。然而,目前青少年的寫作能力不容樂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寫作訓練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根據我的調查,目前中小學生的寫作問題還是比較大的。比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作文內容越來越虛假,甚至杜撰,作文模式僵化,語言空洞,充滿修辭。相當壹部分學生害怕寫作,不會寫,捏造甚至抄襲作文。學生感受不到寫作的快樂和幸福。語文教學寫作是為了備考,不是為了生活和工作。因此,目前語文教學中“寫”的教學問題比較大。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改變語文教學中“寫作”的現狀,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壹部分,讓學生喜歡寫作,富有創造性。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應該是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達情感的壹種創新方式,是壹種動態的心理、行為和情感的宣泄過程,是學生正常的、正常的思維活動,是學生思想意識的外顯過程,是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寫作”對於學生來說,往往只是壹種被動的應試訓練。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自己的感受和理由。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不能是壹個老師出壹道作文題,學生寫壹篇文章的過程,而是師生討論生活,表達理想,發表見解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老師應該是壹個好老師,教他基本的寫作技巧,讓他入門。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集中思維和創新思維。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該把“聽說”和“讀寫”結合起來,而不是為了講而講課文。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讓學生“對窗外事充耳不聞,聚精會神看考卷”,而要引導學生“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該和學生壹起閱讀大師的作品,傾聽他們的教誨。老師要和學生壹起表白,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越來越熱愛生活,理解生活,擁抱生活,越來越睿智,聰明,有人情味,快樂。如果我們這樣做,我想我們的學生會快樂地學習。

(五)關於用“思”的理念進行語文教學

關於“思維”,筆者曾說過,語文教學是以“思維”為核心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如何體現“思”的核心我認為,作為壹名語文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教師,也是思想品德的教師。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人只是壹根蘆葦,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壹個善於思考的蘆葦。妳不需要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消滅他;壹口氣和壹滴水足以殺死他。然而,即使宇宙毀滅了他,人仍然比殺死他的東西高尚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會死,也知道宇宙給他帶來的好處,但宇宙對此壹無所知。因此,我們所有的尊嚴都在於我們的思想...“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因為思想而成為有尊嚴的人,培養有思想有尊嚴的人。語文老師不是知識的老師,而是思想道德的老師。他們甚至應該是學生幸福的老師,社會道德倫理的老師。

2.語文老師不僅是思維的老師,更是思考的老師。拉馬丁說:“人可以通過思考成為神。”歌德說:“所謂真正的智慧,已經想了千百遍了;但是,如果我們想讓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我們必須壹次又壹次地思考它們,直到它們在我的個人經歷中紮根。“所以,思維能力決定了壹個人未來的工作水平和發展高度。只有思維能力高,掌握壹定的思維方法,才能應對學習和工作。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思維的訓練,如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和辯證思維。當然,思維訓練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其他學科也是如此。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有其獨特性,它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而不是別的。比如寫作,與其說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考驗,不如說是對學生生活經驗和思維品質(對社會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和創新能力)和能力的考驗。

3.語文老師不僅是儒家經典的老師,也是人文學科的老師。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語文老師的第壹要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文化品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樣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漢語的影響,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清楚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師要努力挖掘課本中的“文化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學生傳達祖國、世界、歷史和現代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作為人文之師的“傳道”之路。《論語》?在魯茲、尤然、龔錫華那裏,孔子並沒有簡單地為他們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判斷是非,而是通過啟發、教化、激勵、認同等方式引導學生修身養性。這不就是人性化教學,人性化老師的典範嗎?因為語言不僅僅是壹種工具,更是壹種強烈的人性、生命、人性、人格的意向。學習語言不僅是學習語言知識、練習語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從而豐富心靈、陶冶品德、完善人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