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壹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壹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擴展資料:
漢字,是用於書寫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中國的唯壹官方文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壹,目前確切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的甲骨文。在日本語中與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
漢字也曾經是李氏朝鮮的官方文字之壹(15世紀朝鮮世宗發明諺文,亦稱朝鮮文/韓文),目前韓國只在需要漢字標記以避免詞義不明的情況下使用,朝鮮則全部采用諺文拼寫。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
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壹,亦是其中唯壹沿用至今的文字。
漢字是世界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漢字發展至漢朝隸書時被取名為“漢字”。
百度百科-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