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法上來說,有篆書的人以前都是用圓筆書寫,但發展到隸書的時候,是方筆,他把筆藏起來,用中心書寫。竹簡中的文字多為小字,居亭漢簡中間也可能有寸字,但數量較少。
從隨漢簡出土的毛筆來看,屬於狼毫,很有彈性,制作精良,應該是小字。發掘中沒有發現大字鋼筆。從簡牘中的文字分析,肯定是用硬毛寫的。可見當時書寫工具的生產非常發達。
擴展數據:
簡牘中的筆法、構圖、白布也有獨特的韻味。由於書籍的復雜性,用筆也有區別。在所有古代篆書中,雖然用筆由圓改為方,但繼承了篆書中心的圓筆法,字體仍為長方形,獲得了其豎勢。
到了韓立,壹本書裏的圓筆換成了方筆,線條開始變粗,形狀也變橫變正,從筆和體兩方面以及發展中的過渡都可以看出來。現在大家都知道寫隸書要用“藏鋒後移”和“藏鋒後移平出”的基本筆法了。
還有“燕尾蠶頭”的手勢。這些都是正規化隸書的特點。但是,正規化的這些特征並不是壹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古代隸書階段,如馬王堆壹號漢墓遺書、孫臏《貘山兵法》、《流沙之滑》、《居延漢簡》等,都沒有具體的筆法,都是隨便草草寫的,都夾雜著草書。
百度百科-漢簡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