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8畫,橫、豎、豎、橫、撇、豎、橫折、橫。
若(拼音:ruò、rě)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舉手順理頭發的樣子,其本義應為“順”。
“若”字後世多假借為“像、如”義,由“如”義又可以引申為“及、達到”。“若”字又可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用,相當於“妳、妳的”。又可作假設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假如”。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若。
古文:?、?、?。
(ruò)《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並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即今之高良姜。
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為惠公從余於渭濱,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為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