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中國壹詞最早出自哪裏?我壹直以為是到了中華民國時,中華民國的縮寫才是。但是我最近看到了《德祐二年歲

中國壹詞最早出自哪裏?我壹直以為是到了中華民國時,中華民國的縮寫才是。但是我最近看到了《德祐二年歲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歷朝歷代,雖然王朝政權各不相同,甚至都是通過武力推翻前朝,但還是都稱自己為“中國”。到底“中國”壹詞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呢?

追溯起來,“中國”壹詞,最早見於中國第壹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托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見,“中國”壹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國”。分別為:

1、《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及“中國”四次,具體是:

(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安撫中國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國,以為民傑”,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滿足人民的心願“。

(3)“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讓人民宣泄心中的煩憂”。

(4)“惠此中國,國無有殘”,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使國家沒有兇殘事情發生”。

2、《詩經·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國”壹次,具體是:“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意指“哀痛中國,發生如此多荒災”。

3、《詩經·大雅·蕩》中提及“中國”二次,具體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意指“妳這個殷商的國君,妳在中國作惡”。

(2)“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指“妳在中國激起眾人憤怒,連國外的其它族類也不能忍受”。

這三首詩均是創作於周朝周歷王時代,作者分別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歷王時代的兩位重臣,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勸諫周歷王愛護“中國”,善待人民。《詩經》這三首詩再壹次驗證,三千年前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中國”。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采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範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壹部字典——《說文》作註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