聃畊讀音如下:dān gēng。
1、聃和畊分別是兩個詞,都是對古代人物和行為的描述。聃是指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聃,也稱老子,其學說對中國哲學、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畊是指古代的壹種耕作方式,即耕田、播種、收獲。
2、聃畊也可以解釋為以老聃的智慧來耕田、播種、收獲,或者用老子的智慧來指導農業生產。這種解釋是將老子的智慧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強調了老子思想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3、聃畊還可以解釋為對農業生產的贊美和歌頌。這種解釋是將農業生產與老子的智慧相結合,強調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價值。
出處:
1、《莊子·外篇·繕性》中提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好惡,則死而無憂。與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與聃畊而天下之民養矣。”
2、《禮記·月令》中提到:“孟夏之月,以器受田,歸老聃,與食新稻。”
聃,漢語二級字
1、耳朵長而大:聃耳屬肩。
2、古同“耽”,沈溺。
現代釋義
(1)耳長大[big ear]
聃耳屬肩,綺眉覆顴。——宋·蘇軾《補禪月羅漢贊》
(2)吐舌的,伸出舌頭狀[tongued]
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號。——《太平廣記》引葛洪《神仙傳》
詞性變化
(1)古國名[Dan State]
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聃…文之昭也。——《左傳》
(2)人名用字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畊(gēng)是壹個漢語漢字,總筆畫為9畫,部首為田,“耕”的古字,見《康熙字典》。
古籍解釋
1、《玉篇》古文耕字。《晏子春秋·諫上》今齊國丈夫畊,女子織。
2、又《楊愼·丹鉛錄》畊上聲,唐六典論府兵之制雲:居無事時畊於耕。以此證之,畊耕音義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