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哪些文化名人曾在新會

有哪些文化名人曾在新會

新會歷史名人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明宣德三年10月21日(1428年11月26日)出生於廣東新會縣都會鄉。童年時舉家遷於江門白沙鄉,學者以鄉名尊稱白沙先生。卒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終年73歲。

白沙於正統十二年,二十歲應鄉試,考取第九名舉人,其後屢次赴京會試皆未第。成化十九年(1483年)時已56歲,始以薦舉官授“翰林院檢討”,旋以奉母終養告歸,返白沙鄉居碧玉樓讀書講學,此後終身不仕。白沙雖然壹生不作官,而卻以理學而聞名於世,成為明代壹個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其學說則稱“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

白沙的講學宗旨,不尚聲華,惟務實際,與當時形式時尚,沈溺於利祿功名的傳統官學派辦學作風,背道而馳,沖破正統派的學術權威,解放傳統制度的束縛,為學者開辟了新的道路。

白沙學術思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作用,確立了嶺南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地位。他的學說被譽為“獨開門戶,超然不凡”,“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壹支”。因此他也被人們尊稱為“大儒”、“聖人”,辭世後被追認為“文恭公”,成為中國古代廣東唯壹從祀孔廟的學者。故有“嶺南壹人”之譽。

白沙先生是當代詩人,他的詩格調清高,雅淡瀟灑,有陶淵明、邵康節的風格。張詡謂“其詩也則功專而入神品,有古人不到者。”他常好以詩論道,詩句之中,多涵哲理,故有“白沙詩語如禪語”之譽。詩句平易近人,不事雕飾而直舒胸臆,又多涵哲理之作,是明詩中最具特色而高致的。

除理學、詩、文之外,白沙更擅作書,其書法植骨於歐陽詢,又參以米蘇之勢,自成壹體。早歲作書,皆用毛筆,惟最擅草書,其傳世著名的“大頭蝦談”書法立軸,其壹就是用毛筆書成;晚年喜用茅筆作書,茅筆是白沙創制,以茅心束縛而成,稱曰“茅龍”,現在崖門之慈元廟碑,就是白沙晚年用茅龍所書。白沙書法的出現,壹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使明代書法為之改觀。這是白沙於書法造詣上的壹個貢獻。

高 儼

高儼(1616-1689)明末清初廣東畫苑裏畫山水畫的大師。字望公。廣東新會人,高儼品行高尚,博學多才,工詩,能書,擅畫,時人稱為“三絕”,與當時嶺南文壇畫苑的陳子壯、王邦畿、陳恭尹、張穆等交朋友。順治六年(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平定廣東,駐廣州城,聞高儼聲望,屢派人邀請他出任官職,均被拒絕。高儼精繪山水花卉,但他的作品不輕易給人,特別是不願給官僚市儈。晚年,藝術造詣更精,能在月光下作畫,比日間畫的更好。因他姓高,人稱“高士”。代表作有清初畫的《秋寺晚鐘圖》立軸,筆鋒蒼勁,功力深厚,是他生平傑作。還有《新會十二景冊》,重現岡州如詩如畫的山河景色。《秋林觀瀑圖》被畫家譽為“筆墨甲於嶺南”。高儼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逝世,終年73歲。著有《獨善堂集》。

陳 享

陳享(1805-1875)“蔡李佛拳”創始人。字典英,號達庭。廣東新會崖西京梅村拱北裏人。7歲隨族叔陳遠護(少林寺俗家弟子)學佛家拳。道光三年(1823年)先在李友山處學藝四年,後拜羅浮山蔡福禪師為師。道光十四年(1834年),陳享別師下山,返回故鄉,其後用兩年時間,苦心鉆研所學拳術,集蔡福、李友山和陳遠護三家拳法,創造壹套獨具壹格,擁有初、中、高級***49套拳路的拳術,稱為“蔡李佛拳”。鹹豐三年,太平軍起義後,陳為避清廷征募鄉勇,攜眷投奔他鄉,先後在江門、南海、順德、中山、東莞等地設館授徒,以弘揚所創“蔡李佛拳”之技。各地弟子學有所成而顯名於世者,有陳顯承、陳龍典、陳大指、龍子才、阮駭、張炎等數十人。陳享曾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處當過幕友。1856年9月辭別返鄉。後清廷搜捕太平軍余黨,陳逃往香港轉赴南洋各地教授“鐵箭拳”,稱為蔡李佛長拳,贏得很高聲譽。同治三年(1864年),陳抵舊金山,被華僑陳氏聯宗會聘任為國技教師,收徒遍及全市。同治七年(1868年),陳享離美返鄉居住。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十日病逝,終年70歲。

伍廷芳

伍廷芳 (1842——1922)原名伍敘,宇文爵,號秩庸,新會縣城官來橋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在馬來亞馬六甲州容都亞南出世。歲時隨父伍榮彰從新加坡歸國,居住在廣州芳村。他不喜歡章句帖括之學,而喜歡讀子書、史鑒和小說,對新文化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他後來轉到壹間教會學校就讀,認識了英國牧師晏惠林諗,並被推薦進入香港聖保羅書院讀書。求學時間,他不但專心攻讀英語、數學、物理等課程,而且關心社會。

1858年,伍廷芳剛滿16歲,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開中國人自辦日報之先河。到1861年,伍廷芳以優異成績從聖保羅書院畢業後,即受聘於香港高等法院任譯員。他除了擔任高等法院和《中外新報》工作外,於1864年,又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日報》。1870年,伍廷芳調任香港巡理廳首席譯員。

1874年,伍廷芳抱著救國治國的願望,自籌經費,赴倫敦林肯法律學院深造,經三年刻苦攻讀,成為第壹個取得英國法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877年3月,伍廷芳從英國回到香港。5月18日,由香港律政司正式宣布他出任大律師。伍廷芳為維護香港同胞利益,與種族歧視勢力展開了抗爭。1878年8月,港督軒尼詩反對種族歧視,廢除笞刑的主張,博得了香港同胞的擁護,但激起英籍居民的不滿。伍廷芳、梁安等人在東華醫院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決定參加10月7日在香港大球場召開的民眾大會。10月7日,當會議通過允許實行鞭刑時,伍廷芳提出抗議,率領華人退出會場。同年11月,由東華醫院董事局發起,130名富裕華人簽名,請求英女皇留任軒尼濤當下屬港督;另又有2000多名華人簽名,請求英女皇廢除笞刑。兩封請願書都是由伍廷芳等代表交給港督的。其後獲得英女皇批準,香港取消了笞刑。伍廷芳敢於挺身而出,說法論理,為港人爭取民族平等、保護華人利益的行動,得到中外人士稱贊。港督體會,伍廷芳已成為華人領袖,利用他可以做好華人工作,穩定香港。因此,同年12月16日,委任伍廷芳為掌法太平紳士,為40名太平紳士中唯壹的壹位中國人。以後,伍廷芳陸續被委為立法局議員、港府裁判司署、保良局副主席等職務。

1882年,伍廷芳應清政府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邀請,招入其幕府,任法律顧問,協助洋務和外交事務工作,後又出任北洋洋務局委員、法律大臣、商務會辦大臣,商部、外交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要職;1896年11月至1910年,伍廷芳由二品銜候補道升為四品堂卿銜,曾兩次派駐美、日、秘國任公使。伍廷芳還協助清政府修改《大清現行刑例》,編纂民事、刑事訴訟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伍廷芳積極支持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和的革命主張。他先後致函清朝攝政王載灃和慶親王奕勖,勸告清帝退位,建立***和政體。他在《致清慶邸書》中曰:“大江南北,相繼獨立,其誌在乎掃除專制積弊,而建***和政體,時局岌岌,不可終日,致君於堯舜之揖讓於民,享***和之幸福。此文壹時轟動朝野。”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委任伍廷芳為司法總長。不久,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攻擊辛亥革命,鼓吹帝制復辟的輿論。伍廷芳針對這種輿論和思潮撰寫了《民國圖治芻議》壹書,全面地闡述民主***和應從國民教育、人才培養、財政稅收、礦產資源、司法獨立、民族宗教、婚姻家庭、電力利用、外交結邦、報紙新聞、印刷出版等方面加強綜合治理。伍廷芳還喜讀儒學、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各種書籍,研究健身之道,著有《延壽新法》壹書,後來,孫中山於1917年9月1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伍廷芳被任命為外交部總長。

1922年4月,廣東省省長陳炯明因勾結北洋軍閥,破壞北伐而被免去壹切職務以後,由伍廷芳兼任財政總長和廣東省長。6月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脫險登上永豐艦,與叛軍對峙。這時,陳炯明企圖拉攏伍廷芳父子壹起反對孫中山。伍廷芳嚴詞拒絕,冒著生命危險,堅持與孫中山合作。17日,他同兒子伍朝樞前往永豐艦謁見孫中山,接受孫中山的指示,迅速通知各國駐粵領事,嚴守中立,勿助叛軍。

伍廷芳由於這次事件發生,感憤成疾。是年6月23日,在廣州病逝,終年八十壹歲,葬於廣州東郊壹望崗。孫中山親筆挽詞“人亡國瘁”,以示哀悼。

馮平山

馮平山(1860—1931)名朝安,又名康,字昆炎,號平山。新會縣會城鎮產灣街高第裏人。是香港第壹代華人企業家及銀行家,也是省港著名的慈善家。

清朝末年,他曾被封為中憲大夫光祿寺署正(屬六品官職)。1924年4月23日,獲香港英國政府頒贈“太平紳士”榮銜。他壹生極其關心桑梓文化教育及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新會、廣州、香港興學、建圖書館,耗資逾百萬元,為國家培育人才、造福桑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新會景堂圖書館即為其捐資興辦。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十二歲中秀,十七歲中舉人,有“神童”之稱。後拜康有為為師。二十三歲(1895)赴京會試,跟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從書》,應邀主講長沙“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動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同康有為等人發動了著名的“ 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東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業報》,介紹西方資產家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

辛亥革命後,曾出任袁世凱司法總長。1916年又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全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運動時期,大力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晚年棄政從文,先後在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並巡回天津、南京學府講學,以其豐富廣博的學識,培養造就了壹批日後成大器的人才。同時,潛心研究中國歷史的政治思想和學術源流,卓有成效。

梁啟超壹生矢意愛國,立誌維新,以其“龍臥虎跳之才”,左右或影響近現代史的風雲變幻。他提倡學習資本主義,使中國變法圖強,他“大才如海”,“學通中外古今,言滿天下,名滿天下”,是我國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領袖之壹,近代史上壹位名聲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述家和文學家。著述湛豐,主要有《飲冰室合集》。

馮鋼百

馮鋼百(1884.6.3-1984)廣東新會人。自幼好畫,14歲到廣州當童工,曾從師袁祖述學習人像寫真。18歲以寫真為生。1906年赴墨西哥進皇城國立美術學院半工半讀。1911年去美國,先後在舊金山蔔忌利美術學院、芝加哥美術學院、紐約九街學生美術研究會專門研究肖像畫。1922年回國,參加創辦廣州市美術學校,任校務主任。同年與胡根天等創辦美術團體“赤社”。1938年到香港以作畫謀生。1949年回廣州定居。1956年受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員,後任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聯委員,美協廣東分會理事。擅長油畫。1919年創作的油畫《自畫像》參加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現藏中國美術館。1961年創作的《魚》參加第三屆全國美展,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晚年作品有《女青年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