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董文炳傳文言文答案

董文炳傳文言文答案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董文炳傳董文炳,字彥明,俊之長子也

8 . B (籍:登記。)

9.D 10 . C (因征集軍需向私人借貸的是 “ 前令 ” 。) 四( 23 分) 11 .( 10 分) ( 1 )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親時的人,他們輕視董文炳年輕,連小官吏也不怕他。

(得分點:正確譯出 “ 輕 ” 和特殊句式 “ 不之憚 ” 各給 2 1 分,*** 5 分) ( 2 )(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造作勉強;饑寒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的意誌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得分點:正確譯出“質性”“矯厲”“切”“交病”各得 1 分,句子通暢得 1 分,*** 5 分) 譯文:董文炳,字彥明,是董俊的長子。

董文炳的父親死時他才十六歲,帶著幾個弟弟侍奉母親李夫人。李夫人有賢德,治家嚴格,教子有方。

董文炳把母親當成先生對待,他聰明機靈,善於記憶和背誦,小的時候就如同成年人壹樣。乙未年,他憑父親的職務接任槁城縣令。

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親時的人,他們輕視董文炳年輕,連小官吏也不怕他。董文炳兼聽明斷,以恩義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沒過多久,與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願地在他手下幹事,小官吏拿著文書讓他簽署時,都不敢擡頭看他,內部人們都很佩服他。縣裏很貧窮,又遇到旱災、蝗災,但賦稅日益增多,民不聊生。

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數千石谷子代交賦稅,官府才得以放過老百姓。前任縣令因征集軍需向私人借貸,而貸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蠶和麥子去償還。

董文炳說: “ 百姓都很困苦。我作為縣令,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事,我應當替百姓償還。

” 於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價還給放貸的人,又登記縣裏的閑置田地分給貧民耕種。於是流散在外的人漸漸回來,幾年時間後老百姓都比較富裕了。

朝廷起初統計人口,下詔說有敢於隱瞞實情的將被處死,並抄沒家產。董文炳讓老百姓聚在壹起居住,戶數便減少了。

縣府裏很多人都認為這樣不妥。董文炳說: “ 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願的。

” 老百姓也有不願這樣做的,董文炳說: “ 以後他們會感激我的。 ” 於是賦稅大大減少,人們都很富裕並保全下來。

鄰近縣中有告狀得不到伸張的,都上書給董文炳,求他裁決。董文炳曾經拜見上級官員,鄰縣的人都聚在那兒觀看,說: “ 我們屢次聽說董縣令的大名,董縣令看起來也是人啊,為什麽他這樣明斷如神 !” 當時官府向百姓征收賦稅沒完沒了,董文炳壓著官文不予執行。

有人向州府說他壞話,州府中也有人想誣蔑陷害他,董文炳說: “ 我最終也不可能剝奪老百姓來給自己謀私利。 ” 於是棄官而去。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

答案小題1B小題2B 答案解析小題1A項,①是說自幼矯然不群;C項,①表現其處逆不驚;D項,①表現他不相信好人會受冤屈;②表現他整頓綱舟。

小題2B項,任伯雨提升為左正言時,上書徽宗。[參考譯文]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

從小已經很強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深入鉆研古代經典,文章雄健有力。中進士後,做雍丘縣縣令,安撫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傷口(那樣周到細心)。

雍丘縣靠著汴河,水道運貨的船只絡繹不絕,從前為盜賊多而苦惱,然而不曾抓到過盜賊,人們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伯雨下令成批運送貨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內過夜,開始(船家貨主)還不聽從,伯雨就下令,東下的船只,用斧頭砍斷它的纜繩,前往京城的船只,護送著出境,從此(雍丘百姓家)的門可以不關閉。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跡,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剛到任,又提升為左正言。當時徽宗剛開始執政,采納正直的言論,伯雨首先揭發章惇,說道:“章惇長久竊取朝廷大權,欺騙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變故的倉促之機,就表現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實行,將把陛下與皇太後放到什麽地方呢!如果寬恕而不殺他,那天下的大義就無法闡明,大法就無法確立了。我聽北方的使者說,去年遼主正進食,聽到中原罷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連稱好,說宋朝錯用了這個人。

北方的使者又問,為什麽(對他)只像這樣放逐貶謫呢?從這件事看來,(對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說‘國人都說該殺’,雖然是蠻貊之邦,也無不認為此人該殺的。 ”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貶章惇到雷州。

伯雨處在諫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們懼怕他的多言,皇上讓伯雨做給事中,私下告誡他少說或不說是根本。伯雨不聽,批評朝政的言論更加強力,而且將上奏疏彈劾曾布。

曾布察覺了這件事,調任度支員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 (後來)崇寧年間官員結黨的事發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職發送通州。

又被蔡卞陷害,與龔玦、張庭堅等十三人都南遷,(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還不甘心,用匿名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個兒子申先,將他下獄,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剛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壹齊傳到,伯雨對這兩件事跟平常壹樣,他說:“死的已經死了,活著的對朝廷有罪,也應當從此訣別。

如果不這樣,上天難道會枉殺無罪之人嗎?”紹興初年,高宗頒詔追贈(已故的)伯雨為直龍圖閣,又加贈諫議大夫,采納他的諫章,追貶章惇、蔡卞、邢恕、黃履,明確了被誣陷的宣仁事件來告知天下。淳熙年,賜謚號忠敏。

(節選自《明史·李善長傳》,有刪改)。

3. 閱讀文言文齊恒公好紫服回答問題患的意思是什麽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於是全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

因此在那時,5匹沒有染色的布也換不到壹匹紫色的布。齊桓公對此十分憂慮,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貴的厲害,但全國的百姓卻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沒個完,我該怎麽辦呢?”管仲說:“您想制止這種情況,為什麽不試壹下您自己 *** 紫衣服呢?您可以對身邊的侍從說:‘我非常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

’”在這時,侍從中如果有穿紫衣來進見的人,桓公壹定會說:“稍微退後點,我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桓公說:“好。”

就在這壹天,沒有郎中再穿紫色衣服了;在那第二天,國都中也沒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三天,國境之內也沒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4.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縱橫“和“需索無算“都是對“其下”的陳述,中間停頓,排除D;“其徒積忿”為完整主謂賓結構,前後停頓,排除AB;譯文為:其下屬橫行無忌,無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無法應付.董文用把這幫人召到幕府來,當面用國法來教育他們.這些人惱怒,去向諸王只必鐵木兒說董文用的壞話.(2)A“在文中應指前者”錯誤, 在文中應指後者.(3)C “以法繩之”錯.原文是“面折以法”,意思是“當面用國法來批評教育他們”.(4)①“非”,若非;“殆”,完全;“事”,侍奉.譯文為: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怠.②“會”,正逢;“日夜不絕於道”,狀語後置,在路上日夜不息;“輸挽”,運送物資.譯文為: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答案:(1)C(2)A(3)C(4)①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怠.②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參考譯文:董文用,字彥材,董俊之第三子.世祖為王侯時,命董文用主管文書,在世祖帳中講說,常得稱許.世祖即位,建立年號中統.阿術奉詔伐宋,召董文用做他的屬官,董文用推辭說:“新制規定,統兵的諸侯,其子弟不能再擔任軍中職務.現在我的兄長董文炳以經略使的官職統領重兵鎮守山東,我不應當隨妳出行.” 阿術說:“妳是皇上即位前的舊臣,不能引用這個規定作為理由.”董文用只好稱病謝絕,沒有隨軍出行.至元元年,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當時諸王只必鐵木兒坐鎮西部,其下屬橫行無忌,無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無法應付.董文用把這幫人召到幕府來,當面用國法來教育他們.這些人惱怒,去向諸王只必鐵木兒說董文用的壞話.王怒,召來董文用,派左右人來質問他,董文用說:“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員,不是妳們有資格質問的.”王即遣其老師來訊問董文用.董文用對他說:“我是漢人,生死置之度外.但遺憾的是,王本是個仁慈寬厚的人,且以皇室貴戚來坐鎮遠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淩官府,損害王的威名,對王來說也不體面.”接著歷數王的下屬做的數十件不法的事.這位老師驚訝起身,回去稟告於王,王即召董文用來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還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這樣的忠心侍奉朝廷,請勿懈怠.”從此以後,讒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辦了.正逢剛剛占領江南,圖冊文書、金玉、財帛的運輸,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衛和運送物資,每天就要役使數千人.董文用擔憂這件事,說:“我的百姓疲敝啊,而且這又妨礙了耕作,這大概是不行的啊.”於是對主管轉運的官員說:“州縣的吏卒,足夠備用了,不必再煩擾我的百姓.”主管官員說:“妳說的確實是這樣,萬壹有不虞之罪,那由誰來承擔呢?”董文用馬上就手書了官職姓名來擔保這件事.老百姓得以按農時耕種,而朝廷運輸之事也沒有受到影響.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後在東宮,因董文用是舊臣,欲使他為皇孫講經,把這事上奏皇帝,以皇帝的命令讓他做這件事.董文用每講說經書中主旨時,必以朝廷先例和典制,作為比喻來反復開導,皇孫對他也十分尊敬.這年,世祖去世,成宗將在上都繼位.成宗做太子時,正月初壹接受道賀,在眾人中看見董文用,就把他召到跟前,說:“我以前與皇上見面,皇上很是稱贊妳的賢能.”就親自取酒給他喝.到成宗繼位後,董文用受到的眷愛和賞賜更加豐厚.大德元年,董文用上奏章請求退休,六月的戊寅日,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歲,謚號忠穆.。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文木先生傳清

答案小題1C小題1B小題1C小題1(1)我常常認為這是壹種過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2)這是我們這些人所依靠的用來謀生的工具,可以暫時拋離嗎?小題1海瑞歷兩京左、右通政。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 (海瑞歷任南京,北京左、右通政。

下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官汙吏很多自動離官而去。有顯赫的權貴把門漆成紅色的,聽說海瑞來了,改漆成黑色的。)

答案解析小題1應為“做客、客居”。小題1③不是直接表現,⑤不能表現吳敬梓“流風余韻”。

小題1“矛盾性格”有誤。 小題1(1)意思對、語言通順1分;“恒”譯對1分,倒裝句譯對1分。

(2)意思對、語言通順1分;“倚” 譯對1分,判斷句譯對1分。小題1斷句壹處0。

5分,翻譯3分。參考譯文(壹)先生姓吳,名敬梓,字敏軒,又字文木,全椒人。

世代望族,科舉及第和做官的大多顯赫。 先生生性特別聰明,讀書才過目,就能背誦。

長大後,補任縣學生員。繼承父親的祖業,有二萬多金。

壹向不學如何經營家業,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貧困的就施舍,跟文士們交往,常飲酒高歌窮盡日夜,不到幾年家產就耗盡了。安徽巡撫趙國麟聽說他的名聲,招過去壹試,認為他有才,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竟然不去參加廷試,也從此不回應鄉裏的舉薦,因而家境也就越發貧困。

於是移居江城東邊的大中橋,家徒四壁,冷落淒涼,只擁有幾十本舊書,日夜自娛自樂。窮困到了極點,就拿書去換米。

他治學尤其精通《文選》,詩賦提筆壹揮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構思的人也沒有壹個能超過他的。辛酉、壬戌年間,我邀請他到我家,和他壹起研討詩賦,互相贈答,快意無比,親密無間。

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長久客居他家,不到幾個月,就辭別離去。他平生見到有才能的讀書人,就想舉薦提攜他,唯恐來不及。

唯獨像仇人壹樣痛恨那些寫八股文的讀書人,對那些特別擅長寫八股文的人,就特別痛恨。我常常認為這是壹種過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處境更加窮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揚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貧困了,就握著我的手哭著說:“妳也到了我這種地步,這種處境不容易立足,怎麽辦?”我返回淮地,將要解開纜繩,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別,指著初升的月亮對我說:“跟妳壹別,日後見面不可約定。

面對這樣悲傷的情景,想要寫幾句話送給妳,可是文思阻澀,還是等待他日吧。 ”當時是十月七日,又過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

享年五十四歲。所寫的書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幹卷。

又模仿唐人小說寫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窮盡讀書人的情態,人們爭著傳抄。我平生結交的朋友,沒有比敏軒貧困的。

先生抵達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連筆硯都沒有。 我說:“這是我們這些人所依靠的用來謀生的工具,可以暫時拋離嗎?”敏軒笑著說:“我胸中自有筆墨,不擔心這些。”

他的流風余韻,足以蓋過當時的人。

6. 文言文

本文註重以對話表現人物。

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壹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 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

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壹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

“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 並且,他還很愛才。

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壹唱壹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

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壹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壹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從另壹方面,我們有不難看出壹點——為什麽在呂蒙“非復吳下阿蒙”的時候,魯肅才和呂蒙“結友”,這裏面難道沒有壹層社會原因嗎?當呂蒙有了才華,有了見識,魯肅看出來,這小子,以後肯定有大作為,現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後大家相互之間有個照應。 看來,壹個人有沒有很多朋友,妳有沒有“利用價值”還是很重要的! 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壹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4)要善於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 5)告訴我們壹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壹起進步。

7. 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然後回答9~13題(22分)劉焉字君郎,江

答案小題1D小題2D小題3A小題4C小題5(1)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災,興平元年,癰疽發背而卒。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上璋為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征東中郎將,率眾擊劉表。(2)①劉焉的建議被采納,自己成為監軍使者,擔任益州牧,封為陽城侯。

②劉焉將州治所轉移到綿竹,安撫暴亂的百姓,實行寬厚的政策,暗地裏對朝廷懷有二心。 答案解析小題1了解情況,勸說小題2A、的,B、於是,C、做,D、用/表目的小題3①⑤都不屬於劉焉懷有異心小題4張魯的所作作為是劉焉有意安排的小題5略參考譯文:劉焉字君郎,是江夏竟陵人,漢魯恭王的子孫,他的壹家在章帝元和年間封到竟陵這個地方,劉焉家是庶出。

劉焉目睹了靈帝期間政治不明,社稷危急,於是向皇帝建議:“刺史和太守靠花錢買到官位,那麽壹定會剝削百姓,結果導致各地的反叛。您可以選派清廉的高官到各州擔任牧伯(州牧的由來),使各地穩定下來。”

劉焉私下打算謀求交址(極南的蠻荒之地)牧的職位,以躲避社會的混亂。 正趕上益州的刺史郤儉(蜀臣郤正的祖父)收稅繁亂,傳到了首都,並州的刺史張壹、涼州的刺史耿鄙接連被殺,劉焉的建議被采納,自己成為監軍使者,擔任益州牧,封為陽城侯。

當時涼州的反賊馬相、趙祗等人在綿竹縣號稱黃巾,集合反 *** 的武裝,壹兩天內就形成幾千人的隊伍,先殺掉了綿竹令李升,壹些小官員和民眾都依附過來,有壹萬多人。 於是前往攻破雒縣,攻擊益州殺掉了益州刺史郤儉,再攻擊蜀郡、犍為,旬月之間攻破三郡。

馬相自稱為天子,手下人馬有幾萬人。益州從事賈龍壹直帶著數百士兵在犍為的東界駐紮,他召集官員百姓,得到壹千多人,攻擊馬相等人,幾天後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內從新安定。

賈龍於是派人迎接劉焉。劉焉將州治所轉移到綿竹,安撫暴亂的百姓,實行寬厚的政策,暗地裏對朝廷懷有二心。

張魯壹家傳揚道教,又儀表很好,經常到劉焉家拜訪。因此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到漢中去隔斷谷閣,殺掉漢朝的官吏。

劉焉上書給朝廷,說米賊(張魯的道教在入教時要交米,稱五鬥米教,或稱米賊)隔斷了道路,不能和朝廷進行聯絡了。 劉焉又以其它的事情為借口殺掉了益州的當地豪強大地主王鹹、李權等十多人,以此立威。

犍為的太守任岐和前面掃除叛亂的功臣賈龍因此反過來攻擊劉焉,劉焉在戰鬥中殺掉了任岐和賈龍。劉焉的野心逐漸強烈,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車具壹千多輛。

荊州牧劉表向朝廷上表說劉焉有獨立的意思(子夏在西河疑聖人,子夏晚年居於西河,西河之民只知有子夏,不知有孔子)。 當時劉焉的長子劉範擔任左中郎將,兒子劉誕擔任治書禦史,兒子劉璋擔任奉車都尉,都在皇帝的所在地長安工作,只有小兒子擔任別部司馬的劉瑁壹直跟隨著劉焉。

獻帝叫劉璋去益州了解情況,勸說劉焉,劉焉留住劉璋在自己的身邊。擔任議郎職務的河南人龐羲與劉焉世代交好,於是找到了劉焉的孫子們帶到了蜀地。

當時劉焉居住的城市被天火(雷電引起的火災)所燒,制造的車具都燒光了,還燒到了普通的民家。劉焉將治所遷到了成都,既因為喪子而痛苦,又苦惱於天災,在興平元年,背上生癰疽,不治而亡。

益州的高官趙韙等人認為劉璋溫順仁慈,壹起上表請劉璋擔任益州刺史,朝廷也下詔書讓劉璋擔任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帶領軍隊攻擊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