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好,揭是壹個多音字,所以表示的意思很多,請看下面。
當它讀作[ jiē ]時,它表示的意思有以下幾個:
1.舉起、高舉。?組詞:高揭義旗、揭竿而起
2.公開表露出來。?組詞:揭短、揭底、揭曉
3.掀起、拉開。?組詞:揭蓋、揭簾、揭幕
4.姓氏。漢武帝年間,史定封侯,賜姓揭,封地廣東揭陽,現揭姓人多生活在粵東、上饒 、廉江、福建壹帶。
而讀作[ qì ]時,它表示的意思是:
提起衣裳:~衣涉水。(如圖)
下面介紹古籍的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揭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韻會》居謁切,音訐。《說文》高舉也。或作。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音朅。義同。或作擔。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王應麟·詩考》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音傑。與同。或作搩。《增韻》舉而豎之也。《前漢·項傳贊》揭竿為旗。《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戰國策》馮煖於是乗其車,揭其劒。《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唐韻》《集韻》《韻會》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詩·小雅》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傳》揭,見根貌。《疏》樹倒故根見。《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註》揭,猶反也。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