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和課外閱讀要納入每篇課文的教學中,預習是說和讀的基礎,說和讀是預習的深化,課外閱讀是說和讀的延伸。盡量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壹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第壹節課預習輔導課;第二節課讀討論課;第三節習題課和課外閱讀課。
預習指導課程以高年級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為基礎。所以不再是預習的重點,比如查字典生詞,分段總結段落意思,而是作為壹種習慣要求。預習課是給學生下壹次講課和閱讀課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閱讀課有長有短。這門課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下面,我就重點介紹壹下《草原》聽課和閱讀課的教學特點。
首先,以文章總結句為核心,設置教學步驟。
那句“為什麽蒙古人和中國人不相愛?天更綠了,太陽落山了”是文章的結論,也是文章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濃縮。所以在教學之初,我會引導學生抓住總結句,理清脈絡,感知中心;然後圍繞總結句,理解中心;最後回到總結句,深化中心。使教學思路與作者思路壹致,突出教學重點。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草原之美。
《草原》第壹段描寫風景,作者寫得很美,很真誠。學生要想領略草原之美,必須從語言入手。但這些句子很難理解,這是學習文章的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突出了風景寫作中的壹般句“百裏之外,非無邊無際”,“千裏之外”很好理解,但是整句連在壹起,很難理解。讓學生理解什麽是“無涯”,什麽是“未涯”,重點理解轉折連詞“和”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認識到,草原不僅是“千裏之外”,而且是遼闊的、綠色的,景色是清澈的,沒有空曠和荒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