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上海退休教授怒懟幼升小“牛蛙戰爭”,妳怎麽看?

上海退休教授怒懟幼升小“牛蛙戰爭”,妳怎麽看?

首先我想說這個事情看的真的是挺痛心疾首的,也非常惋惜這個孩子。

從暑假裏面的壹個娃壹天上九個培訓班,到朋友圈熱議的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壹個暑假,到之前的微信群裏老師怒踢家長。這樣的事件竟然是越演愈烈。到今天的牛蛙爺爺。

狄更斯在其《雙城記》開篇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各樣事物,人們面前壹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回顧壹下事件的本身: 壹位68歲上海退休教授紅了,源於撰寫了壹篇名為《牛蛙之殤》的文章。  老教授炮轟了幼升小”牛蛙戰爭”,字字紮心。撰寫此文的退休老教授更是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牛蛙外公”~

節選:

牛蛙之殤 

 我今年68歲在國家級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了壹輩子,也倔強了壹輩子,素不服老!但剛剛,在我6歲外孫身上,全家人壹場耗費3年的“牛蛙戰爭”,以失敗告終。 現在,我覺得不止我的臉上、心上,連這些文字的樣子,都長滿了苔蘚與皺紋。  

尤其當時從醫院回來,看著才6歲大的外孫,仿佛天真的眼裏也長滿了褶皺的血絲。 他患上了抽動癥,全名叫“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癥”,是壹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雖不嚴重,卻很難治愈。這次去復查,孩子沒有明顯好轉,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亂蹬腿。醫生說只能從心理著手,開點藥便讓回了。 

 作為家長,我們在過去的教育中,總告訴他不要亂動,要乖乖的坐好寫字、看書……現在他這樣的抽動,豈不是潛意識裏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愛孫還是3歲的年齡,懵懂無知,被我,還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開始備考上海四大民辦小學的招生考試。是的,提前三年。只因在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若沒考上,是青蛙。為了備戰“幼升小”,往往從3歲開始,就被家長打雞血,以便贏得這場“牛蛙戰爭”。這四大民辦小學,就像上海灘時期的四大家族,處於金字塔頂端,是所有家庭擠破頭的地方。 孩子的媽媽,我女兒,公務員幹了十多年。希望外孫按照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線成長,也是她在孩子剛3歲時,便開始了“牛蛙模式”的計劃,率先狠下心來讓孩子放下口裏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種培訓機構開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學起就在國外生活讀書,算個海歸。關於孩子的教育,他沒有我女兒那麽激進,卻也不怎麽太管細節。起初他對“牛蛙模式”的教育心裏存疑,但也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說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許了這種“操作”。(文章真心有點長,不過老爺子的文筆不錯,也確實是真情流露,後悔了)。

1、首先我想說的是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做家長的***同心願,但妳為孩子選擇的路能使孩子幸福嗎?拔苗助長,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們作為家長,孩子首先是個人,不是物,更不應該將我們的想法強加於他們的身上。我們竟然將愛變成了害。

在小的時候,他們無力反抗父母,就這樣,壓抑著長大了。當他們長大以後,發現壹直生活在父母為他們編織的“優秀”的鳥籠裏,發現這種“優秀”,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人生,他們長有壹個成人的軀體,卻依然只有壹顆幼小的、脆弱的心靈。

是的,什麽是愛?怎樣去愛?很多為人父母者還來不及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就迫不及待地去愛了。

愛,是壹切成長的基礎。愛,是壹切教育的先決條件。在愛前面,壹切教育都要讓道。愛如果不夠、不正確,壹切教育都免談。

親子關系中的愛,與成人的愛情壹樣,是需要雙方互動、“兩情相悅”的結果。否則,忽視對方意願和感受的愛,其實只是壹種控制,而不是真正的愛。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愛。當家長在內心認真地審視這個問題時,才有了作為壹個家長的謙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2、家長的攀比心理,文章的牛蛙外公自己家裏的孩子沒有考上名校,而鄰居考上了。

原文:

最令孩子他媽崩潰的是,鄰居家的孩子幾乎和我們壹起開始“牛蛙戰爭”的,他們家的孩子順利進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壹。我女兒當即提出找關系讓孩子晚壹年上學,等明年再考壹次。 

中國式攀比往往不來自階級,而來自街坊鄰居。我們家壹直都要比他們家優越,這次反倒讓他們壓了壹頭,受到了嘲諷與看不起,這個氣讓我們難以下咽。(評論:壹語道破,其實我們小時候也經歷過這些,做父母的好像很喜歡拿孩子互相攀比,小時候比成績,比學校,比孩子上了幾個培訓班學習班;長大了比工作、比工資......直到現在,還在比誰誰誰多有本事兒,在哪兒在哪兒賺了多少多少錢。久而久之,父母們的攀比,就成了我們辛苦奔波的理由。但是如今成為父母的我們,如果還在拿同樣的方式教育著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就不應該了。)

3、家長為了讓孩子變“優秀”,進行形形色色拔苗助長的掠奪式教育。從胎教音樂、居住環境、交流、鍛煉到飲食起居,無不為胎兒生長提供各種“最佳”條件。胎教對胎兒的發育、成長的確有積極作用,但有些家庭過分強調胎教的作用,尤其是過於強調早期教育對人壹生的“絕對”作用,這是值得警惕的。文中的孩子的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我真的想替孩子大聲的呼喊壹句:媽媽,我是壹個孩子。

讓孩子過早涉足各種“有用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卻忽視孩子的基本認知規律和年齡、生理特征。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早和多”就是對孩子的優質教育。其實,孩子在形、色、遠、近、語言、數字等方面都有“最佳發展區”,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優。同樣,不是好的、有用的東西都必須學,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興趣都不壹樣。過早、過多的精準化教育,不能給孩子帶來多大幫助。因為這往往會在技的層面上讓孩子得到提高,而付出的代價卻是孩子失去好奇心、探尋的精神和靈性,使其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其實,這是對孩子智力、註意力、興趣以及學習態度的過度掠奪性開發,這種開發是不利於孩子健康、長久發展的。

當前家庭教育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要麽過分超前、精準;要麽毫無教育意識,只註重孩子生理的成長,結果讓孩子缺失了最佳啟蒙教育。前者是掠奪,後者是荒廢,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4、在大街上,相信大家都看到過壹句滿天飛的廣告語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同時也似乎已經成為了家長們的口頭禪;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便開始往孩子稚嫩的生命裏填灌各種知識,什麽興趣班、培優班悉數報上,大有“頭可斷,孩子不能不趁早教育”的架勢。

其實這是非常可怕的。每當我看到這句廣告語時,我都會在心裏問道:“誰定的起跑線不壹樣,結局就不壹樣啊?其實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

可是很多家長被壹些概念性的錯誤價值觀洗腦後,還固執地相信,搶跑是在為孩子爭分奪秒。甚至好多父母覺得不讓孩子多去些補課班和才藝班,孩子就真的會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教育僅僅是孩子人生成長所需的“工具”,家長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可能孩子終身都用不上。我們自以為是為孩子準備的“錦囊妙計”在孩子看來可能只不過是沈重的包袱和前行的障礙。人生不能預設,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教育要幫助人獲得能力而非技術;要幫助人從容淡定地面對未來和生活而非緊張、恐慌;要幫助人面對事物充滿好奇與興趣,而非簡單按規則行事、按部就班地生活;要幫助人用知識、能力、技術服務他人,而不是讓人成為知識、能力、技術的容器。

5、最後我想其實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兒,什麽年齡做什麽事情,該玩兒的年齡壹定是玩兒,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真的要不得。但實際生活裏,是我們把自己的希望過度加註在了孩子的身上。用成人世界的期待與生存法則,去催促孩子成長。這種攀比導致我們忘記了,尊重孩子生命個體的獨特性與唯壹性。

孩子的發展最適合的地方其實是溫馨的家庭,最好的刺激其實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帶著孩子去上這個補習班,上哪個補習班。因為在壹個溫馨、有愛的,並且有著正確的三觀的家庭環境裏面兒。

孩子眼睛裏看到的是他將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裏聽到的是他將來要講的語言。當他有健全的心智、健康快樂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時,任何挑戰他都能面對。

教育的初衷,不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成就感,而應該是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在該引導的時候引導好了就行了,快樂這個東西真的是無價的。其實有時候我在想,如其給孩子創造壹個多麽多麽好的未來,還不如給孩子壹個好的教育方式,《道德經》裏面有句話叫:“無為而治”,我說的無為,不是指作為父母不是什麽都不為孩了去做。而是壹個好的引導和榜樣,讓孩子順其自然、快樂的成長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