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漢武帝和康熙帝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漢武帝和康熙帝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以我個人認為,漢武帝更勝壹籌:

漢景帝劉啟次子,漢武帝劉徹繼承帝位54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他統治期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在前幾代皇帝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漢武帝劉徹憑借自己的雄才偉略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改革了壹些制度,加強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

筆者眼中的劉徹:壹個鐵血的王者,壹個暴戾的莽者,壹個理智的智者,壹個自遣的悔者。

鐵血王者

16歲繼位的劉徹,國內復雜的政局註定了他這壹生將以壹個“鐵血王者”的姿態傲視四方。

對內:

強大的地方割據實力,尤其是王國問題壹直是困擾西漢初期幾位皇帝的難題之壹。漢初,劉邦平定了異姓王的叛亂;但同時又分封了大量同姓子弟為王,這同樣造成了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以致到了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經過漢初幾位皇帝的努力。王國問題雖已不像以前那樣難以解決,但由於分封的王國的國王跟中央政權有著錯綜復雜的血緣關系,壹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到漢武帝時,有的王國仍連城數十,地方千裏,威脅西漢中央政權。因此,漢武帝決定以鐵血的王者面孔去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下令推行“推恩令”,隨後各諸侯王紛紛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弟子,王國的直接轄地縮小了,有的只有數縣,再也沒有力量同中央王朝相抗衡了。王國勢力越來越小,已名存實亡了。

漢武帝並未就此罷手,他又派人監督各諸侯王國,壹旦抓住把柄,立即予以打擊廢除。

元鼎五年,漢武帝利用“酎金事件”,把已經沒有多大權力的諸侯王狠狠地打擊了壹下。按照漢制,皇帝每年都要到宗廟主持大祭,叫“飲酎”。所有參加祭禮的諸侯王要奉獻助祭的黃金,稱為“酎金”。“酎金”要有壹定的分量和成色。以前,各諸侯王都偷工減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元鼎五年八月的祭禮中,諸侯王們又如法炮制,企圖蒙混過關。不料,漢武帝早有準備。但此漢武帝剝奪了106位王候的爵位。

此外,漢武帝還利用諸侯王無後代廢除了壹批王候。

漢武帝的手段看似鐵血無情,它割斷壹切王候與他的血緣關系,但漢初的遺留問題也徹底解決。

對外:

戰國末期,古老的遊牧民族——匈奴開始不斷南侵,他們燒殺搶掠,給邊境地區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漢初,漢高祖被困白登山,漢廷被迫與匈奴和親的奇恥大辱壹直深刻於漢武帝的腦中。作為壹個有著遠大抱負的鐵血王者,有著西漢強大國力作後盾,漢武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武力手段懲罰匈奴奴隸主。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漢武帝派衛青、李息出兵雲中郡,大破匈奴軍於河套地區,俘虜數千人,壹舉收復失陷多年的河套地區。

元狩二年,漢武帝命霍去病領兵遠征匈奴,殲敵8000多人,殺匈奴二王。

同年夏,霍去病與大將公孫敖出塞外2000余裏,斬獲匈奴三萬余人,迫使匈奴琿邪王殺休屠王,率4萬人歸漢。

元狩四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10萬鐵騎,近10萬匹馬負載輜重,幾十萬步兵殿後,分道北征,西路衛青軍擊敗單於,殲敵壹萬九千;東路霍去病行軍2000余裏,生擒匈奴屯頭王、韓王,前後殲敵七萬余人,壹直打到狼居胥山。在那霍去病代表漢王朝舉行封禪禮。

至此,匈奴遭重創,十七年未敢南下。

漢武帝以他的鐵血政策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家領土的完整。

理性智者

作為壹個君王,壹個賢明的君王,往往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克制心中的感性。

漢武帝在對待西域問題上,並沒有因為西域各族於匈奴同屬異族,而且有些西域國家曾在匈奴脅迫下侵犯過漢界而敵視西域各國。相反,作為壹個理性的智者,漢武帝以他獨有的政治家敏銳的眼光區分開了西域與匈奴。對待匈奴,要打,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打;而對待西域各國,則要恩威並施,對於大多數西域國家,要撫,耐心地招撫,對於個別受匈奴控制的頑固國家則要用軍威使其順服。

元朔三年,元狩四年,漢武帝二度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西漢與西域之間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從此,兩地的聯系日益頻繁,西域的特產開始傳入中原,中原的各種先進技術和大量絲織品開始流入西域。

在張騫的努力下,大部分西域國家歸順漢王朝時,但車師、樓蘭等國在匈奴的策動下,不時劫掠西漢使臣和商隊,嚴重阻礙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元封三年,王劇率騎兵擊破樓蘭,趙破奴率軍擊破車師。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

至此,漢王朝確立了在西域的權威。

暴戾莽者

漢武帝時期,文化發展出現了光輝燦爛的局面。當時湧現出諸如董仲舒、司馬遷、衛青、霍去病、趙過、張騫等壹大批各方面的優秀人物。但是在面對如此多的才華出眾的賢才時,漢武帝除了知人善用的壹面外,還有暴戾、不聽諫言、狹隘多疑的壹面。

司馬遷為戰敗被迫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漢武帝因其意見與自己相左,怒氣沖沖地令廷尉將司馬遷當廷逮捕下獄。最後,司馬遷用痛苦的選擇茍活下來。漢武帝也因此失去了壹個敢於與自己爭辯的諫臣。

為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思想的群儒之冠董仲舒也因敢於提出不合漢武帝心意的意見而遭到打擊。公元前135年,遼東郡祭祀漢高祖的高廟和長陵縣的漢高祖陵園——高園先後發生了大火災。董仲舒因此在家中起草了壹道奏章,說這次災變是因為上天發怒,遣告人間的“殺骨肉大臣”。還沒來得及奏上,中大夫主父偃去拜見董仲舒,看到了這篇文章。主父偃壹向妒忌董仲舒的才幹,於是把奏章偷走,並呈獻給漢武帝。漢武帝看了非常生氣,他立即召集群儒,把文章給他們看。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是自己的老師所作,而大加貶斥,認為不過是壹派胡言。漢武帝大為惱火,把董仲舒交官府問罪,甚至要將他處死。

幸虧董仲舒從青年時代就有美譽,名聲很大,再加上呂步舒等人為他極力求情。漢武帝怒氣平息之後,也覺得殺掉這個“群儒之冠”有點可惜,於是下詔赦免了他的過錯。董仲舒經過這次教訓,再也不敢談論災異之類的事了。其他群臣有了董仲舒的前車之鑒,也就沒幾個敢再逆龍鱗,迕人主了。

缺少了善諫、力諫的臣子,人君就難免要犯錯誤。在壹定程度上,由於這方面的原因造成漢武帝晚年的壹系列荒唐之舉。漢武帝的暴戾性格在他壹生輝煌的畫卷上抹上了幾許墨點。

自遣悔者

漢武帝統治前期,他憑借奇雄才大略,鐵血政策,取得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的成就。但在輝煌的成就背後是付出“海內耗虛,人口減半”的高昂代價。至其中期,頻繁的戰爭和好大喜功的封禪及驚人的奢侈浪費,使漢王朝經濟瀕於崩潰的境地。

數十年征伐興討,使漢王朝幾十年的積蓄幾乎用盡,嚴重的財政危機隨之而來。漢武帝也曾被迫下令:百姓可以用錢買爵位,罪犯可以用錢贖罪。成功背後代價之高並不比戰敗方——匈奴小。

作為最高統治者,漢武帝極盡窮奢極欲之能事。為了炫耀威勢,他到處巡行、封禪。元封元年,他北率18萬騎兵,旌旗千裏,封禪泰山,東巡海上。所到之處,大肆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極萬萬。

漢武帝又大興土木,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造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等雄偉殿宇。

他又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結果大量錢財被方士騙去。他統治期間又多次發生大規模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

戰爭、災荒,加上漢武帝的過分奢華,使階級矛盾激化了。漢武帝晚年時,幾乎在全國範圍內都爆發了農民暴動和起義。

這時,漢武帝開始認識到自己在政策上的壹些失誤。征和四年,漢武帝發布了“輪臺之治”,表示追悔既往的過錯,拒絕了大臣煩勞百姓的建議,認為當前的正事在於禁止對百姓的苛暴行為,不準擅自加重百姓的賦稅負擔,而應致力於農事,官吏要鼓勵百姓多養馬,免除徭役賦稅。之後,漢武帝采取了壹些有利於發展農業的措施。

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君主能承認自己在國家政策上的失誤,能在承認後加以補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漢武帝能做到這壹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壹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所引用的網頁上有劉徹的真實相片

yuxiuwei123/blog/item/d07c4816df816c4a21a4e94f.html

漢武帝劉徹,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公元前141年在景帝死後當日即位,在位54年,是中國歷史上壹位雄才大略、頗有建樹的封建帝王。他繼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安定局面和強大國勢,壹改黃老“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提倡儒家學說,實行多欲進取政策,對內加強皇權,鞏固政權,對外拓展疆土,宣揚國威,創造了壹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高度集權的強大帝國。他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最繁盛的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壹個燦爛的時代。

壹、登基為帝 初試牛刀

劉徹出生於公元前156年,當時父親漢景帝劉啟已經作了皇帝,因此他壹出生就是皇子。傳說劉徹的母親王美人曾夢見太陽入懷而懷孕,為劉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王美人只是個妃子,劉徹又不是長子,因此沒有資格繼承皇位。4歲時,劉徹被景帝封為膠東王,而長兄劉榮被立為太子。

漢景帝有個同胞姐姐叫劉嫖稱為長公主,嫁給陳午,生了個女兒叫阿嬌。長公主有意將阿嬌許給太子劉榮,但劉榮的生母栗姬不答應,長公主與栗姬結了仇。劉徹的母親王美人為了拉攏長公主,願意和她結為親家,但阿嬌被劉徹大幾歲,景帝不太同意。於是長公主當著景帝的面為劉徹娶不娶阿嬌,劉徹說如果能娶到阿嬌,壹定要造座金房子給她住,景帝見兒子同意也就允許了。長公主和王美人成了親家,當然想讓劉徹做太子,以便女兒今後成為皇後。

長公主劉嫖很有心計,她對弟弟景帝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經過她的策劃,加上栗姬忌妒心太強,劉徹本身也聰明伶俐,景帝在公元前150年立王美人做了皇後,7歲的劉徹也被立為太子。劉徹本來就有才智,加上景帝的精心培育,請德高望重的衛綰做他的老師,使他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16歲的劉徹繼位登基。此前是“文景之治”,漢朝的生產、經濟等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在繁榮的背後有著尖銳的矛盾。

劉徹從人才入手,下詔全國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賢能,董仲舒名列榜首。劉徹召見了董仲舒,詢問國策,董仲舒從容對答,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治國安邦的策略,得到了劉徹的認可,史稱“賢良對策”。

之後,劉徹著手政治改革。他讓魏其侯竇嬰做了丞相,母舅田玢做太尉,儒生出身的趙綰做禦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並迎接年已八十的《詩經》博士申培做太中大夫,改革祭禮、研究明堂制度。

野心勃勃的劉徹與儒臣合作,準備做壹番事業,進行改革,推行多欲進取的政治措施。他嚴格法制,要求臣下檢舉犯法的皇親國戚,核實後貶謫,讓王侯遷回自己的封地。接著對百姓減輕負擔,減省衛士,停止餵養苑馬,將苑地賜給貧民,廢除關卡的稅收。劉徹在全國施行恩德,振興教化,繼而設立明堂,起草巡狩、封禪制度,變更歷法和服色。對外,他要求做好反擊匈奴的準備,並在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諸國,夾擊匈奴。

但是,此時朝中大權仍掌握在竇太皇太後手中。竇太皇太後自文帝立為皇後至今已近40年,在宮中地位高,權勢大,她喜歡“黃老”說,不喜歡儒家思想,而列侯的夫人多是公主,他們不願回到封地,就到竇太皇太後那裏去告狀。公元前139年,禦史大夫趙綰上書提議太皇太後不要幹政,使她大發雷霆,迫使劉徹廢除新政,罷免了丞相竇嬰、太尉田玢,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在獄中被逼自殺,太中大夫申培被遣歸。劉徹的新政措施中斷了。繼任的丞相、禦史大夫、郎中令分別是許昌、莊清翟、石建,朝政被竇太皇太後牢牢地操縱著,劉徹只好等待時機。

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後病死,劉徹擺脫了束縛,立即罷免丞相許昌和禦史大夫莊清翟,並清除了她在朝中的所有親信黨羽,任命田玢為丞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隨後就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終止“黃老”學說,提倡新儒家學說,推行多欲進取政治,開創了壹個輝煌的時代。

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在漢初的六十多年間, “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說對安定局面、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為無為、放任,使宗室權貴和富賈豪強擴張勢力,為非作歹,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劉徹即位之後,地主階級的統治已經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發展,原來的思想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而以“仁政”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從政治觀和道德觀上來控制百姓,更能達到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目的。

董仲舒應運而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成為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論:第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壹思想;第二,強調大壹統,加強中央集權;第三,提倡“君權神授”,把道家的道統變成封建的法統;第四,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時強調法制。

董仲舒的這些主張,是從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為劉徹集權中央、統壹思想、壹統天下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因此為劉徹所接受。

劉徹為了獨尊儒術,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儒學教育體制,用儒家思想來培養封建官僚。劉徹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在郡國興辦地方學校,用儒家五經為課程,培養封建統治的維護者。因此儒學成為士人進入仕途的階梯,使教育體制、用人制度和思想統壹協調起來。

三、加強皇權 勵精圖治

思想統壹了,劉徹開始了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壹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以前,由於歷史原因,朝中大臣大都為是軍功貴族,為了改變政府成員構成,劉徹聽從董仲舒的建議,通過法令、措施,建立了以察舉、太學、征召及公車上書等方式建立了選拔文官的用人制度。

通過這項改革,劉徹將選拔官吏的權力直接或間接地掌握在手中,使地主階級中下層的知識分子踏上仕途,形成了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並在他周圍匯集了大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等方面的人才。

在充實、加強統治機構的同時,劉徹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首先是削弱相權,強化皇權。由於以往丞相大都是開國功臣或軍功貴族,位高權重,分化了皇權。劉徹選拔人才,逐步改變軍功貴族的特權,用儒生來為他服務。在公元前122年,他打破列侯拜相的舊制,任命公孫弘為相,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之後還經常對丞相譴責、黜免、甚至處死,將權力進壹步攬到自己的手中。

另外,劉徹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先宣揚“大壹統”理論,又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即諸侯除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可在原封地內封侯,但新封侯國由所屬郡縣管理,這樣就縮小了王國的地盤和實力。

同時劉徹著手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加強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因為文帝、景帝時期刑法減輕,出現壹些地方豪強,他們以強淩弱,橫行鄉裏。劉徹壹方面繼續遷徙豪強入關中,置於控制之下,另外是采用酷吏誅殺豪強。劉徹還設立了刺史巡查監督各州,掌握地方情況,遏制地方勢力,使社會趨於安定。

在經濟方面,劉徹實行了壹系列措施:第壹,改革幣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第二,把鹽鐵納入國家統壹經營範疇;第三,推行均輸平準政策;第四,推行算緡、告緡,打擊富商大賈。這些政策重農抑商,打擊了富賈、豪強和貴族的經濟實力,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鞏固了地主階級的專政。但也抑制了民間的工商業,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對外政策上,劉徹開拓疆土,威鎮四方,發展成為壹個多民族的帝國。漢初壹直采用和親政策,減少了雙方大規模的廝殺,但匈奴貴族的貪婪和掠奪,對邊疆造成壹定的影響。劉徹實行抗擊和征撫的策略,派人出使西域,建立宗主地位;不斷北伐匈奴,使匈奴遠遁;平定閩越和南越;開拓東北和西北邊界,擴大了漢朝的疆域。但這些戰爭勞民傷財,使西漢王朝初年積累的國庫逐漸空虛。

四、封禪求仙 殺妻誅子

隨著疆域的擴大,許多國家的臣服,許多奇珍異寶被送到宮中,使得劉徹躊躇滿誌,逐漸驕奢淫逸。劉徹跟秦始皇壹樣,先後出巡十幾次,並到泰山封禪,炫耀君威,沿途賞賜數以萬計,花費遠遠超過秦始皇。再加上對外征戰幾十年,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關東農民紛紛起義,前後歷經數年之久。

隨著歲月的流逝,劉徹日見衰老,開始迷信鬼神,尋求長生不老。公元前112年,封方士欒大為天道將軍、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樂通侯,並將長公主嫁給他。公元前110年,騙局敗露,劉徹腰斬了欒大。在不斷受到方士的欺騙後,仍派人到海上求仙,幻想有人能成功。

劉徹晚年多疑,公元前92年,“見”壹人帶劍入宮,開始大搜捕,於是出現了“巫蠱之禍”。先後殺死數萬人,包括丞相公孫賀全族,衛皇後女兒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青的兒子衛伉等人。公元前91年,劉徹在甘泉生病,江充指示胡巫說宮中有蠱氣,並說在太子宮中木人最多,太子殺死江充,被迫起兵,劉徹命丞相擊殺太子,衛皇後被廢自殺,相關官民被殺、遷無數。公元前90年,丞相和貳師將軍李廣利也被指控詛咒皇帝,丞相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70000大軍全軍覆沒。劉徹壹生多次大勝匈奴,最後卻因為壹次非軍事原因慘敗,使他意識到巫蠱之禍,實屬冤案,因此他誅殺了江充壹族。

連串的挫折使劉徹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糾正自己的過錯。公元前89年,他最後壹次到海邊尋找神仙未果,來到泰山明堂祭祀時對天地檢討。不久,他斥退方士,並下了輪臺罪己詔悔過。之後,他偃兵息武,采取與民同休、富國養民的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具,使社會又逐漸趨於穩定。

在決定立小兒子劉弗陵為繼承人後,為防止呂後臨朝的局面,在公元前88年,以瑣事殺死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

公元前87年,劉徹在五柞宮壹病不起,二月病逝,在位54年,終年70歲,葬茂陵,謚“孝武皇帝”。

康熙帝: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壹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壹年十壹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

順治十壹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壹年十壹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壹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壹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並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並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所謂“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藥學(曾在宮中推行可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霜)、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畢生的學習。

康熙也有保守的壹面。他在統壹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壹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壹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鐘愛胤禛之四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無論如何,此壹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壹。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奪嫡,讓他力不從心.

案語: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壹,他在位之初,國家外有重患,內有沈屙;他離位之時,已入康乾盛世,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強盛的國家之壹。可惜的是,他未將個人對西學的愛好轉化為壹種國家政策,他的子孫不失勤勉但壹個比壹個平庸,中國在壹片歌舞升平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所以說,康熙帝相對於劉徹來講。稍遜壹籌 不過這僅是我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