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日語裏的漢字

日語裏的漢字

日語裏的漢字指源自漢字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

日文漢字(日文:漢字、真名,羅馬字:Kanji),是書寫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日文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但日文中有壹部分獨創的漢字,則稱為“日制漢字”或“和制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古典日文中的漢字則與繁體漢字無異。二戰後,日文漢字進行了壹系列的簡化與合並,現代日文中常用漢字為2136字。百濟近肖古王時期的學者王仁,傳說日本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在位時他從百濟前往日本,在當地傳播了漢學。

按照古代日本史籍,全部用漢字寫成的《日本書紀》的說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國派阿直岐到日本,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教讀經典;儒學博士王仁帶來《論語》十卷和 《千字文》壹卷,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

發音:

大部分日文漢字壹般都會有兩種讀法,壹種叫做“音讀”(音読み/おんよみ),另壹種叫做“訓讀”(訓読み/くんよみ)。“音讀”模仿漢字的讀音,按照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的讀音來發音。“訓讀”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語言來讀這個漢字時的讀法。

指源自漢字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的吳地方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讀法稱為“吳音”。

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漢字稱為“漢音”;再加上隨佛教與其關聯書籍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稱為“唐音”。

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匯而加上聯系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匯有音無字的現象。有指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象。

日文部分詞匯也有音、訓二讀,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壹詞,音讀為“カメイ”(kamei),意思為假的名字。訓讀讀作“カナ”(kana)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總稱。

為了表示漢字的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註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讀假名”(読みがな,yomigana)或“振假名”(ふりがな,furigana),常見於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