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5歲的年紀不是在上初三就是高壹,整日忙於課業。課余時間,沈迷於刷劇、追星,或者打 遊戲 等 娛樂 休閑活動。
但是,有這樣壹個女孩子,15歲就已經攻克了困擾國外知名數學家五年的世界性難題,並因此受邀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大會,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人民日報在報道她的事跡時,用了“年少有為”四個字來形容她。
這個女孩叫談方琳。
也許有人會說,這又是壹個高不可攀的天才的故事。其實並不盡然,如果了解了她的成長歷程,我們就會對於她的成功有不壹樣的認知。
那麽為什麽她小小年紀,就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呢?她又有著怎樣的成長歷程呢?
2004年,談方琳出生於上海的壹個高知家庭,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其中,父親是數學系的教授,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獲得過國際數學大獎。母親也有著極其豐富的教學經驗。
社會 地位高、經濟條件良好,而且本身就是老師,他們對孩子自然也寄予厚望。在談方琳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很重視她的啟蒙教育,最重要的是,他們教育孩子還很有方法。
秉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原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從來不強行讓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而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愛好。他們要做的就是適當給予指導,然後盡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
在談方琳剛學會說話時,父母就給她買了很多的書,古今中外的都有,每天都堅持帶她讀書,希望能夠幫她養成愛學習、愛思考的好習慣。她最喜歡的是那些介紹數字的兒童書籍,壹遍遍地要父母講給她聽。
作為數學系的教授,看到女兒對數字如此敏感,父親很是欣慰,在此後的家庭教育中,他也比較註重孩子數學能力的培養。
談方琳的父親在家的時候經常會看書,做壹些數學研究,每當這個時候,談方琳就會好奇地坐在父親旁邊,看他做研究。
雖然小小年紀的她什麽也看不懂,但是父親這種勤勉治學的態度,還是給談方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她心中埋下了壹顆種子。
在她上幼兒園時,父親開始有意給她講壹些簡單的數學原理和方法,沒想到談方琳經常都是聽壹遍就懂了。
而且,談方琳對這些數學概念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讓她的父親很是驚喜,他覺得這孩子還是有點數學天賦的。
很快,談方琳就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她進入了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開始學習。因為父母早期的培養,談方琳有很強的求知欲,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也遠超同齡人。入學之後,她的成績壹直名列前茅。
尤其是數學,本年級的課程對她而言就是小菜壹碟,就連高年級的試卷,她也能輕松地完成。
她所展現出來的驚人的學習力,讓學校的老師們都很震驚,哪怕是日日輔導她的父母,也是十分驚訝。
於是,父母給她報了壹些數學競賽的輔導班,但是卻只讓她去那裏學知識,並不讓她參加數學競賽。
他們覺得,要是參賽的話,就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刷題,而這會壹點點地磨滅孩子的學習興趣。
此外,談方琳的父母也並不在乎那些外在的榮譽,他們想的只是能讓孩子壹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
有機會的話,談方琳的父親還會帶她參加壹些高端的學術會議,讓她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種濃厚的學術氛圍,也讓她接觸到了很多在學術上有建樹的前輩們。
可以說,談方琳的父母不僅發現了她在數學上面的天賦,培養了她對數學的興趣,還教給她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她在數學之路上的啟蒙人和早期帶路人。
上初壹時,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談方琳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是數論方向。與此同時,談方琳的父親也發現,因為研究方向不同,他竟然在輔導女兒時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了。
於是,父親為她請了個老師,同樣是華東師範大學的壹位專門研究數論的教授。本以為讓大學教授去輔導初中學生,會讓對方感到大材小用。
但是那個教授在接觸到談方琳之後,見識了她在數學上的天賦,很是珍惜這顆好苗子,決心要好好加以培養。
能跟著這麽專業的老師學習,談方琳也很珍惜這次機會。就這樣,在同齡的孩子還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時,談方琳已經開始跟著大學教授學習抽象難懂的數論知識了。
從初壹的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位教授做起了研究。在教授的引導下,談方琳的數學天賦得到了進壹步的開發,她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於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論研究中,她忽視了學校的課程學習。有壹次期末考試,由於準備得不充分,她考得很不理想。
畢竟還只是壹個十幾歲的孩子,心智還不夠成熟,因為害怕父母會批評自己,放學後她也不敢回家,背著書包在門口徘徊。
這壹幕剛好被下班回家的父親看到了,父親壹看就大概猜到是怎麽回事了,但他什麽也沒有說,而是帶著談方琳去打羽毛球,回家之後又壹起玩跳棋,只字不提考試的事兒。
後來,待談方琳心情好轉之後,她主動將考試失利的事告訴了父母,但是父母並沒有責怪她,還勸慰她道,人生不可能壹帆風順的,總會經歷壹些挫折。這些挫折能幫我們看清自己的問題所在,發現問題之後,及時改正就好了。不要害怕挫折,要把它當做壹次成長的機會。
在父母的這種寬松而開明的教育下,談方琳很快整理好心情,憑借著出色的學習能力,她很快就把學習成績趕上去了。
在此後的學習生涯中,她也能很好地平衡學業和興趣,再也沒有出現過顧此失彼的情況了。
在教授的引領下,談方琳開始閱讀《美國數學月刊》上的文章。這種全英文的期刊雜誌,對於壹個初中生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
但是談方琳沒有退縮,她壹手拿著雜誌,壹手拿著字典,硬是壹點點地把它們啃下來了。
通過這種學習,她的學術能力變得更強了,英文水平也跟著提高了不少,可謂是壹舉雙得。
偶然間,她在雜誌上看到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在2013年發表的壹個粗糙的估計式,很感興趣,於是她開始著手完善這個公式。
這個難題,已經困擾了這位數學家五年的時間了。對於壹個14歲的女孩來說,即使有大學教授輔助,要想解開這個數學式也絕非壹件容易的事。
她在課余時間,整天呆在房間裏寫寫算算,用過的草紙放在壹起的話得有壹大摞;她還翻閱了很多相關的學術資料,花費了很多心血去研讀;在研究過程中,壹次次來了靈感,然後又壹次次地推翻,整個過程很是艱辛曲折。
就這樣,在談方琳初三的時候,她終於完成了“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組數的估計”這個課題。她的研究成果壹出,讓全世界各地的數學家都大為贊賞。
憑借這個課題,談方琳還榮獲了“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 科技 創新比賽”壹等獎和主席獎,她是獲獎者中的唯壹的初中生。
頒獎大會上,壹位中科院院士在了解談方琳的事跡後,大為震驚。專門交待工作人員,待會議結束後,壹定要把談方琳留下來,想要與她切磋壹番。
2018年,首屆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舉辦,談方琳接到了參會邀請,這壹次,她不再是跟在爸爸後面可有可無的陪襯了,而是憑自己的真本事獲得了參會資格。
2019年,她再次收到了大會的邀請,那時她剛升入高中,還是壹名高壹學生。
“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壹場“最強大腦”的英雄大會,到場的都是在各自領域取得過卓越成就的世界級科學家們,其中有44位曾獲得過諾貝爾獎,還有很多其他各大國際知名獎項得主。
談方琳是大會邀請的最年輕的壹位參會者,在這次大會上,她見到了那位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教授與她交流之後,對她贊賞有加,稱她是真正的神童,這讓談方琳有點受寵若驚。
談方琳很珍惜這兩次參會機會,希望能向這些科研前輩們請教、學習。她問世界著名的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吉羅.麥森伯克先生,做科學研究最需要的品質是什麽?
這位科學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她:科研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而是充滿了坎坷和荊棘。
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通常是經歷多次失敗之後才會獲得壹次成功,然後前進壹點點。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面對困難和失敗要能做到不氣餒、不松懈、不喪失自信。成功的那壹剎那所感受到的喜悅,會抵消前行路上的種種苦澀。
教授的回答給談方琳打了壹劑強心針,也更加堅定了她要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在這次大會上,談方琳有幸見識到了很多世界頂尖科研人物,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也讓她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雖然她的研究小有成果,但是與那些頂級科學家相比,她還有很多路要走。
也正是這次大會,讓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很多新聞媒體都註意到了談方琳。當天,人民日報官微就以“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大學”為題,報道了談方琳的事例,她壹下子就火了。很多媒體想要去采訪她,但是都被她婉言謝絕了。
在這位天才少女看來,自己只是做了壹個感興趣的課題而已,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麽厲害,不應該被過度解讀。
她的父母也常常教導她,做科研並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為了心中的那壹份熱愛。比起那些虛名,真才實學更為重要。
因此,壹直以來,談方琳的偶像都是那些科學巨星,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優良品質壹直激勵著談方琳不斷前行。
如今,她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這所學校是上海四大高中之壹。她很少再去參加數學比賽和學術會議了。和這個年紀的學生壹樣,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頭學習,期待著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在業余時間,她更喜歡壹個人呆在書房裏,默默地看書,然後做壹些自己喜歡的研究。
2020年,談方琳還入選了上海市英才計劃,師從復旦大學名師姚壹雋教授。這位教授大有來頭,並且數次擔任英才計劃導師,輔導學生拿下多項國際大獎。相信談方琳在姚教授的指導下,有朝壹日肯定也能拿下國際頂尖大獎,並能夠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
雖然談方琳已經取得了世人眼中不凡的成績。但是,放眼全局,數論也只是龐大的數學王國裏壹個分支,她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
而且,只有通過更為系統的學習,才能讓她的基礎打得更紮實,這樣以後的科研之路才會走得更順、更遠。
有人說,談方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她天賦異稟。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其實不然,連愛因斯坦都說過,天才是1%的天分和99%的汗水組成的。
孩子本身的天賦很重要,但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他們能為孩子創造的條件也非常重要。方式不當,或者太過於急功近利,都很有可能會讓傷仲永的故事再次發生。
談方琳的成功,更離不開她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努力。做科研是壹項很枯燥的事,要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件事,要能耐得住寂寞,還需要極大的韌性,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這,更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支持。
壹朝成名,天下皆知。當無數的光環聚攏在談方琳身上的時候,她並沒有因此而迷失了方向。反而主動選擇避開那些鮮花和掌聲,壹個人回歸寂靜處,繼續自己的研究,不斷地提升自己。有這樣的心境和態度,我相信她的明天壹定會更加輝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