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題春聯
上聯:二三四五;
下聯: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這是壹副巧嵌數字又兼用隱字法的巧趣聯。傳說宋代呂蒙正對貧窮現象十分憤慨,常用對聯來抒發自己胸中的不平。有壹年,他獨出心裁,創作了這壹副由數字組成的春聯。上聯四個數字,從小到大,按順序排列,但缺“壹”;下聯也是四個數字,從小到大,按順序排列,但缺“十”;橫批兩個方位詞,則少“東西”二字。用諧音讀出來,就是缺“壹(衣)”少“十(食)”無“東西”。聯語手奇巧,幽默有趣中無嘲弄了當時社會黑暗,揭示了人們缺衣少食的現狀,表達了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懣。 (1)清九江關總督唐英題蘇州三笑亭聯: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壹花壹世界,壹葉壹如來。
上聯復用“三”字,“三教”,指儒、儒、道三教;“三人”,指崇奉儒教的陶淵明、崇奉佛教的慧遠、崇奉道教的陸修靜;下聯復用“壹”字,“壹花”,指菩提花;“壹世界”,指佛家謂過去現在將來為壹世,東西南北上下為壹界;“壹葉”,指禪宗的壹個宗派;“如來”,指釋迦牟尼。此聯為後人寫陶、陸、慧遠三人談儒論道,流連忘返,留下言談三笑的故事。聯語以“壹”對“三”,工整獨到,境界優美,頗具意味。
(2) 紀曉嵐賀乾隆八十壽聯:
龍飛五十有五年,慶壹時,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事修,五福備,五世同堂,五色斑爛輝彩服;
鶴算八旬逢八月,祝萬壽,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元進,八愷登,八音從律,八風縹緲奏丹墀。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乾隆帝八旬萬壽,尚書彭元瑞所撰長聯。聯致賀。“龍飛”:指皇帝在位。“五事”:古代修身的五件事。《書·洪範》“五事:壹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五色”: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以代五者為正色。“鶴算”:指壽高。“八元”:指傳說中高辛氏的八個才德之士。“八愷”:指傳說中高陽氏的八個才德之士。“八音”: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等古代樂器。“八風”:八方之風。“丹墀”:舊時官殿前的石階。上聯連用八個與“五”有關的詞語,盛贊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五年的斑闌典盛業績。下聯連有八個與“八”相關的詞語,恭賀乾隆八十壽誕,聯語疊字疊詞,恰切典雅,極為壯麗,歌功頌德,贊頌備至。 舊時春聯:
上聯: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聯:六六七七八八九。
橫批:二四七三。
古時,某縣令很貪,大肆搜油刮脂,使家家戶戶窮得揭不開鍋。春節某家貼出此聯,傾訴心裏苦楚。這副對聯的上下兩聯與呂蒙正聯的上下兩聯寫法及用意類似相同,只是數字疊用,亦謂缺“壹(衣)”少“十(食)。橫批也略有差異。橫批“二四七三”運用諧音,即“二(兒)四(死)七(妻)三(散)”。從整聯看,與呂蒙正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聯中“雙壁”。 祝枝山對沈周聯:
孤舟兩漿片帆,遊遍五湖四海;
壹塔七層八面,觀盡萬水千山。
壹日,沈周與祝枝山同舟遊玩,祝即興出上聯,沈脫口對出下聯。出句與對句各嵌有五個數字。“孤”為隱含數、“片”為量詞,有數的意思。此聯可謂用數精巧。 舊時私塾師生巧對聯
壹二三四五六七;
1 2 3 4 5 6 7。
上下聯各用“壹”至“七”七個數字,卻出自壹個有趣的對聯故事。舊時,浙江某私塾有壹學生愛音樂,下課唱歌曲,上課抄歌曲,先生惱火,在黑板上寫此上聯考他,學生寫此下聯應對。先生見後說:“妳和我寫的內容壹樣,是什麽對子?”學生解釋道:“先生出句是‘壹二三四五六七’,我對‘哆來咪發嗦拉西’,有何不妥?”先生聽了,為之壹驚,仍刁難說:我這七數字,按浙江方言讀作:
細睨山勢舞流溪;
學生聽後,仍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這樣寫的七個數字,按樂譜的諧音可讀作:
獨覽梅花掃臘雪。
先生見這學生才思敏捷應對如流只好作罷。 兩槍二鳥雙跌下;
孤身壹人獨行中。
上聯“兩”、“二”、“雙”皆為偶數;下聯“孤”(隱含壹)、“壹” “獨”(隱含壹)皆為奇數,可謂巧對。 徐文長巧對知府聯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壹掌平平,五指兩短三長。
杭州知府聽人稱徐文長為“天下才子”,並派人將他找來,洋洋得意地吟出此上聯,命他應對。徐文長聽後,並不答言,只是向知府舉起壹只手,搖了搖。知府以為徐對不出,並問道:“妳為何不對?”徐文長答道:“妳是口出上聯,我是手對下聯,揚起手掌,就是說‘壹掌平平,五指兩短三長’。”徐文長如此解釋,知府啞口無言。 舊時貪官衙門聯:
上聯:壹心為民,二袖清風,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豐登;下聯:六欲有節,七情有度,八面兼顧,九居得範,十分廉明。
橫批:福蔭百姓。
此聯講的是從前有壹個縣官,貪贓枉法卻又喜自我標榜清廉。某年大年三十晚上,在縣衙門上貼了壹副自我標榜的對聯。 誰知,大年初壹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紅對聯上,貼上重新寫的白對聯。白對聯寫道:
上聯:十年寒窗,九載熬油,八進科場,七品到手,六親不認;下聯:五官不正,四蹄不羈,三餐飽食,二話不說,壹心撈錢。橫批:苦熬萬民。
貪官本想用民眾所喜歡的對聯裝飾自己,卻被人妙聯反戈。貪官原寫聯從上聯到下聯,從小到大,從“壹”到“十”,按順序遞增排列,乃貪官自我吹噓自我標榜。別人改寫聯,從上聯到下聯,從大到小,從“十”到“壹”,按逆序遞減排列,淋漓盡致地描畫了貪官貧贓枉法的醜惡嘴臉。壹順壹逆,十分有趣。 (1)蘇東坡巧對主考官聯:
壹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
十年寒窗,讀了八九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壹定要進。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早年乘船趕考,因途中遇風浪,誤時遲到,主考官出此上聯,若蘇東坡對出,便允許破例入試。蘇東坡見主考官出句按順序用數,並倒序用數對之。上聯生動幽默,寫盡趕考途中之情景;下聯妙用“倒序式”把個人辛苦耕讀、求考心切的情景表現了出來。有情有景、有過程、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堪為巧對。
(2)明代文學家徐渭對主考官聯:
壹葉孤舟,坐二三個墨客,啟用四漿五帆,經過六灘七彎,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十年寒窗,進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年壹定要中。
無獨有偶。明代才子、著名書畫家和文學家徐渭,亦趕考遲到,當時,主考官給徐渭出此數字順序排列的上聯,若能對出,方允許入試。徐渭略加思索,對出數字逆序排列的下聯。主考官閱後,點頭稱妙。徐渭入試,果然考中。 (1)四川成都武侯祠對聯:
壹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誌能尊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這副對聯用“壹”至“十”十個數字,概寫諸葛亮的生平事跡,謹慎的性格特征,及其所建立的功業。作者按形式服務內容的要求,將十個數字嵌入對聯時,不按數字大小排序,卻以諸葛亮的生平為序: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五丈原殉職,其壹生謹言慎事之品,恪職盡忠之心,為萬代楷模。而其排布八陣之圖,澤被西蜀之福,廣納四方精英,成三國鼎立之勢,其深謀遠慮之智,豐功偉業之榮,令千秋景仰。
(2)黃庭堅對少年船夫:
駕壹葉扁舟,蕩二雙漿,支三四片蓬,作五六個客,過七裏灘,到八裏湖,離開九江已有十裏;
開二人小店,擺壹張桌,放七八只凳,來三四買主,喝五兩酒,吃六盤菜,付錢十元找回九分。
北宋時期,江西籍貫文學家黃庭堅,乘船出行。船夫聞黃庭堅很有才華,並出此上聯。黃庭堅見上聯從小到大,從“壹”到“十”,按順序遞增排列十個數字,稍思片刻,對出下聯。下聯也用“壹”到“十”,按順序遞增排列十個數字只是排列無序,也可謂構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1)峨眉山仙峰寺聯:
北鬥七星三四點;
南山萬壽十千年。
上聯用加法寫北鬥:3+4=7; 下聯用乘法寫南山之壽:
10×1000=10000。
(2)蘇小妹巧對佛印聯:
五百羅漢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壹個佳人對月,人間天上兩嬋娟。
上下聯均用乘法,“五百”之倍是千,“壹”之兩倍為“兩”。
構思奇特,運算巧步,詼諧有趣,堪稱佳作。(此聯亦說蘇軾對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