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xǔ
〈動〉
(1) (形聲。從言,午聲。本義:應允,許可)
(2) 同本義 [allow;permit]
許,聽也。——《說文》。按,聽從其言也。
王子許。——《呂氏春秋·首時》。註:“諾也。”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某]知公大賢,許我伐無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紂平話》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書·金滕》
雜然相許。——《列子·湯問》
其許寡人。——《戰國策·魏策》
不可不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3) 又如:特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準許;默許;許認(同意,承認);許肯(應允);許允(答應)
(4) 同意,贊同 [agree;approve of]
每自比於管仲、 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誌·諸葛亮傳》
(5) 事先答應給予 [promise]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把我二姨兒許給皇糧莊頭張家,指腹為婚。——《紅樓夢》
(6) 又如:許香願(對神佛有所祈求時,提出事後給予的某種酬謝);許人(應允與人);許字(許配,許婚,許嫁。都指允婚)
(7) 期望 [hope]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宋· 陸遊《書憤》
(8) 又如:許身(立誌,自我期許)
(9) 相信 [believe]
則王許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趙岐註:“許,信也。”
(10) 給予;奉獻 [give]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史記·剌客列傳》
(11) 又如:以身相許;以身許國(許國:為國效命)
詞性變化
其 qí
〈代〉
(1) (形聲。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聲符“丌”( jī),變成“其”。( jī)本義: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為代詞:他、他們、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 孔子。——《師說》
(3) 又如:獨善其身
(4) 她 [she]。如:薩奇打他的妻子,將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魯迅《祝福》
(6) 他們;她們;它們 [they]。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7) 他的 [his]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11)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their]。如:他們思想保守,固守其老壹套做法
(12) 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意思或時間] 的 [that]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孔雀東南飛》
(13) 又如:正當其時
(14) 這樣,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 其 qí
〈副〉
(1) 也許;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左傳·隱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國語·晉語》
齊國其庶幾乎。—— 明· 宗臣《報劉壹丈書》
齊其庶幾乎。
其壹旦將以不敬之民而驅之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當,可 [can;may]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詳之。——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汝其善撫之。——清· 林覺民《與妻書》
弟其寬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國· 洪仁玕《英傑歸真》
(3) 將,將要 [should]
今殷其淪喪。——《書·微子》
(4) 表示詰問。通“豈”,難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為死君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謂幾於成乎。——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歟。——唐· 韓愈《師說》
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中國其果老矣乎。—— 清·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5) 極,甚 [very]
開地數千裏,此其大功也。——《韓非子·初見秦》
◎ 其 qí
〈連〉
(1) 如果,假設 [if]
其或未能處置,即且給公驗。——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
(2) 或許;大概 [perhaps]
我中國前途,其有望乎?——《負曝閑談》
(3) 又如:其諸(或者);其者(或者)
(4) 還是。表選擇 [still;yet]
其真無馬耶。——唐· 韓愈《雜說》
(5) 又
其真不知馬耶。
其亦足樂乎。——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 其 qí
〈助〉
(1) 用作語助。
(2) 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 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壹個音節
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5) 又
雲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謂幾於成乎。——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以 yǐ
〈名〉
(1) 原因,緣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 無固定職業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閑民。——《拾雅》
候疆候以。——《詩·周頌》
(3) 以色列的簡稱 [Israel]。如:阿以戰爭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
以刀劈狼。——《聊齋誌異·狼三則》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 依,按,憑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何以謂之文。——《論語》
以殘年余力。——《列子·湯問》
以我酌油知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鄉人子謁余。——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 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 在,於 [in]——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斷刑論》
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 從,自,由 [from]——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
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史記》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郤視文(從縫隙裏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
◎ 以 yǐ
<連>
(1) 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 因為,由於 [because of]——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貪勤民。——《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齋誌異·促織》
汝以壹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數諫故。——《史記·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
(3) 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並列關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
壹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誌異·促織》
(5) 則,那麽 [then]——表示條件關系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以至於寸。(才達到壹寸。)——《後漢書·列女傳》
(7) 表目的或結果等 [aim;target]
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
◎ 以 yǐ
〈助〉
(1)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日觀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語氣
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戰國策》
(4) 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如:可以;得以; 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