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戰國時期孟子寫的《醜孫下的孟子》:“欲治天下,還能有誰?”
要想讓世界和平,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
擴展數據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和“長”的原則運用到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壹方面,孟子嚴格區分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實幹者治其人,實幹者治其人”,並模仿《周》制度擬定了從皇帝到的等級制度;另壹方面,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要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壹樣親近統治者,為統治者服務。
孟子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政治,統治者實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於不顧,就會失去民心,成為孤賊,就會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和統壹天下的途徑,其中有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由春秋時期的重民輕神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為了修身養性,成就德性,提出必須靠修身養性,發揮仁愛之心,把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四端”充分展開,孟子稱之為“竭”。“盡心盡力”的修養,培養的是高尚的精神,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君子。那麽,用“心靈”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成為壹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