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對壹件事物的概念很含糊。就如我們常常判斷不清“朋友”這個詞究竟是那些五湖四海的兄弟,還是那些肝膽相照的死黨。 我們通常說的認知升級,我認為首先要梳理清晰我們對事物的概念理解 。概念也分好的壞的。 清晰明確的能夠指導行動的概念,對我們來說才是好的概念 。
正如李笑來所說,“清晰且正確的概念是壹切思考的基石。” 經常, 許多問題無法解決, 其實更深壹層次地想, 是因為無法深入思考,因為涉及到該問題的某些內容的定義或者概念不清。 如果定義或概念足夠清晰明確,就能夠準確思考,許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比如,我們大家口中常常提的追求“財富自由”或“財務自由”。
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認為只要足夠有錢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了。照理說,這種所謂的“足夠有錢到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狀態應該算作是“財務自由”或者“財富自由”了吧。可是為什麽那麽多人明明已經很有錢,或者他們的收入已經能夠覆蓋大眾群體的日常支出了,照理應該算是財務自由或者是財富自由了吧,可是他們好像並不開心並不幸福,依然疲於奔命,壹點沒有“自由”的感覺。他們賺了很多錢,買車買房;卻還想著賺更多,換車換房,在追求財務自由或者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步入“老鼠賽跑”(把老鼠放在圓形籠子裏,老鼠不停向前跑,實際上卻仍停留原地)的境地。
這裏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財務自由”與“財富自由”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財務自由與財富自由等同來看,且公認的定義為:被動收入能夠覆蓋必要支出。然而,這僅僅只能算是“財務自由”的概念。並且,“ 財務自由”本身是個具有即時性的理論狀態。 因為人的欲望永無止境,當妳目前的必要支出被滿足,妳還想要更多。妳的被動收入好容易滿足了目前的必要支出,卻因想要更多而增加了更多的支出,好不容易實現的“財務自由”狀態又被打破;妳又得努力地去追求更高的被動收入來滿足支出,進入下壹個循環。由此來看,這種“財務自由”其實似乎並不“自由”。
回過頭來看“財富自由”,財富本身其實包含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在實際行動中壹直努力賺錢去追求的,實際上是表現我們物質財富狀態的財務自由。而往往我們追求的“開開心心地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狀態,其實更接近於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的那種精神財富的自由狀態。 我們壹直在物質財富的領域追求精神財富的自由,當然到達不了目的地。 因此,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我們壹直在努力,卻始終無法到達我們想要的自由。
由此可見,壹個清晰且明確的概念對我們的決策行為來說是多麽重要! 清晰且明確的概念認知,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考質量,進而指引我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