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惦記,常常想:惦~。懷~。~頭(思想、想法)。悼~。~舊。~物。
2.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雜~。信~。
3. 說,讀,誦讀:~白(戲劇道白)。~叨。~經。~書。
4. “廿”的大寫。
5. 姓。
6.梵語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凡物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剎那義翻為念。
1,常思;思念,惦念。
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詩·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詩·邶風·谷風》
不念舊惡。——《論語》
念悲其遠。——《戰國策·趙策》
念鬼。——《史記·陳涉世家》
念母勞家裏。——《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實。——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因念黃山當平生奇覽,而有奇若此。——《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白首完節,爾尚念皇祖養士之仁。——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思考,考慮。
顧吾念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憂慮。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唐· 韓愈《齪齪》
4,愛憐。
宋·馬令《南唐書·舒雅傳》:“﹝韓熙載﹞性懶,不拘禮法,常與雅易服燕戲,猱雜侍婢,入末念酸,以為笑樂。”
5,哀憐,可憐。
念竇娥身首不完全。—— 關漢卿《竇娥冤》
6,紀念。
這是他家常穿的,妳好生替我收著,作個念心兒。——《紅樓夢》
7,想法;念頭。
壹念之貞。——清· 袁枚《祭妹文》
愛汝壹念。——清· 林覺民《與妻書》
8,同“廿”。二十。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與妻書》
9,佛教名詞。法相宗別境之壹。指記憶。
念謂於緣明記不忘。——《俱舍論》
10,姓氏。
念 賢:氐羌胡族,字蓋盧;金城枹罕人。著名東晉、西魏大臣。
11,誦讀,按字讀出聲。
欲為《論》,念張文。——《漢書·張禹傳》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念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音。《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又姓。西魏太守念賢。 又《轉註古音》葉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葉下咎受。 《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從今。《正譌》俗作念,非。念字原字今下作丅。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念
常思也。從心今聲。奴店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
常思也。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許雲。懷、念思也。左傳引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從心。今聲。奴店切。七部。
2. 告的上部怎麽讀知道往下看: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叠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復叠錯綜,復合偏義,***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本體 喻體 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壹朵花壹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壹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老舍《濟南的冬天》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妳不讓我,我不讓妳,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壹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壹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壹般, 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壹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壹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壹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壹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壹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註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註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麽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
3. 文言文中,告和語的區別在文言文中,告和語都有“說、告訴”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區別。
1、含義不同。告,古語本義是指用壹頭牛進行禱告的意思。後來,“告”的意思漸漸淡化,普通化,泛指“表達、訴說”。語,壹般指語言或說話。讀yǔ時,做名詞,語言的意思;讀yù時,做動詞,說話、告訴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語"字更為廣泛。“語”除了有“告訴、說”的意思以外,壹般指語言、談論,沒有其它更多層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則有許多層解釋:
①報告,上報。此用法極為廣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書·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詩·齊風·南山》
d、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諸葛亮《出師表》
e、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把話說給別人聽,告訴。
告,語也。——《玉篇》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③告狀,控告。
a、點紙連名,我可便直告到中書省。——《陳州糶米》
b、小人告了壹年的狀,竟無人作主。——《紅樓夢》
④指請求。
a、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禮記》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斬之。眾官告免。——《三國演義》
⑤諭告,宣告。後作“誥”。
告,教也。——蔡邕《獨斷》
天子告朔於諸侯。——《谷梁傳·文公十六年》
⑥告別,辭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請告退。——《三國演義》
4. "見"在古文(文言文)中讀做什麽不能壹概而論。
讀jiàn的時候更多,壹中學語文課本為例。見的用法主要有:先說讀jiàn的情況壹、動詞。
1、看見。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子見夫子乎 ?2、會見。
私見張良,具告以 事。3、拜見,謁見。
曹劌請見。 冉有、子路見於孔子曰4、召見,接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暴見於王。
二、名詞。1、看見的東西。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2、見解,見識。
汝真女子之見。三、介詞。
1、表被動,相當於“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2、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君既若見錄。
不久望君來。下面說讀xiàn的情況,1、引見,使。
見。
胡不見我與王?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2、同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風吹草低見牛羊。
從上可知,見的讀音不能壹刀切,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5. 文言文中的念是什麽意思1. 惦記,常常想:惦~。
懷~。~頭(思想、想法)。
悼~。~舊。
~物。 2.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
雜~。信~。
3. 說,讀,誦讀:~白(戲劇道白)。~叨。
~經。~書。
4. “廿”的大寫。 5. 姓。
6.梵語剎那,譯曰念,剎那者,時之極少,凡物變化於極少時者,莫如心念,故剎那義翻為念。1,常思;思念,惦念。
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
——《詩·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詩·邶風·谷風》 不念舊惡。
——《論語》 念悲其遠。——《戰國策·趙策》 念鬼。
——《史記·陳涉世家》 念母勞家裏。——《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實。
——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因念黃山當平生奇覽,而有奇若此。——《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白首完節,爾尚念皇祖養士之仁。
——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2,思考,考慮。顧吾念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3,憂慮。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
——唐· 韓愈《齪齪》4,愛憐。宋·馬令《南唐書·舒雅傳》:“﹝韓熙載﹞性懶,不拘禮法,常與雅易服燕戲,猱雜侍婢,入末念酸,以為笑樂。”
5,哀憐,可憐。念竇娥身首不完全。
—— 關漢卿《竇娥冤》 6,紀念。這是他家常穿的,妳好生替我收著,作個念心兒。
——《紅樓夢》7,想法;念頭。壹念之貞。
——清· 袁枚《祭妹文》 愛汝壹念。——清· 林覺民《與妻書》 8,同“廿”。
二十。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與妻書》 9,佛教名詞。法相宗別境之壹。
指記憶。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俱舍論》 10,姓氏。念 賢:氐羌胡族,字蓋盧;金城枹罕人。
著名東晉、西魏大臣。11,誦讀,按字讀出聲。
欲為《論》,念張文。——《漢書·張禹傳》 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念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音。
《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
《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
《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小爾雅》無念,念也。
《詩·大雅》無念爾祖。 又姓。
西魏太守念賢。 又《轉註古音》葉人九切,音狃。
《書·洪範》汝則念之。葉下咎受。
《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從今。《正譌》俗作念,非。
念字原字今下作丅。說文解字: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念 常思也。
從心今聲。奴店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 常思也。
方言曰。念、思也。
又曰。念、常思也。
許雲。懷、念思也。
左傳引夏書曰。念茲在茲。
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
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從心。今聲。
奴店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