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符契……
在“五”字大家族中,仁、義、禮、智、信;與“信”相對應的是:黃色;準繩;(花信)風;……
信,誠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成其人言也。
《漢典》載:誠信,真誠;真誠之心。《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 華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宋葉適《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吳興李公,以誠信質直事孝宗。”
由上可知,誠信的象徵「物」是:
在修己為忠、為敬,不自欺,不虛偽,持之於心,表之於人相,徵之於事物。
在為治為質、為厚,不寬己,不佢人,寬以待人,表之於禮節,徵之於行事。
在待人為真、為實,不食言,不造假,毫無反顧,表之於壹諾,徵之於真章。
《康熙字典》載;“符契曰信。”但無忠、敬、質、厚、真、實,符契亦難成誠可信。或作參考。
古從之信物亦多矣,或以立木為信!
古有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壹會兒,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