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間者

文言文間者

1. 文言文中的“間”是什麽意思

讀壹聲時

(1)名詞,中間,期間 《論語》“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聊齋誌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

(2)副詞,壹會兒,頃刻 《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3)副詞 近來。 《漢書》“帝間顏色瘦黑”

(4)量詞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

讀四聲時

(1)名詞,空隙縫隙 《史記》“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2)動詞 隔開間斷 《桃花源記》“遂與外人間隔”

(3)名詞 隔閡 疏遠 《左傳》“君臣多間”

(4)動詞 離間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饞人間之”

(5)副詞 秘密的悄悄的《史記》“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6)動詞 參與 夾雜 《口技》“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

(7)名詞 機會 文天祥《指南錄》“得間奔真州”

(8)副詞 間道,從小路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2.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

古漢語解釋

常見含義

[2]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

代詞

[3]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2.用在名詞後,相當於“。。這個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 3.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4.放在數詞之後。 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助詞

1.用在假設復句或因果復句中表停頓,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 4.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也”的結構。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生僻/不確定含義

1.(不確定,雖然許多版本異譯為該含義,但《古漢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與助詞中的含義1相同)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盡吾誌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4.(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4]《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3. 文言文中“間”有幾種解釋

◎ 間間、閑 jiān〈名〉(1) (間是後起字,本字作閑,本義見間 jiàn)(2) 中間;內 [beeen;among]壹動壹靜者,天地之閑也。

——《禮記·樂記》而獨閑數百千裏。——《漢書·嚴助傳》。

註:“中間也。”攘臂於其閑。

——《莊子·人間世》。司馬註:“猶裏也。”

黃河遠上白雲間。—— 唐· 王之渙《涼州詞》林間窺之。

——唐· 柳宗元《三戒》草木之間。——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滿井遊記》達於縉紳間。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出於其間。——蔡元培《圖畫》(3) 又如:兩地之間;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半中間;兩個高樓間的小弄;兩個電極間的真空(4) 壹會兒,頃刻 [a moment]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

——《莊子·大宗師》乃留止閑曰。——《戰國策·秦策》(5) 又如:間不容息(其時間不容喘息。

比喻時間短促)(6) 近來 [recent]帝間顏色瘦黑。——《漢書·敘傳上》(7) 姓(閑)◎ 間間、閑 jiàn(1) (會意。

古寫作“閑”,“間”是後起字。金文,從門,從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jiàn) 本義:門縫)(2) 同本義。

泛指縫隙;空隙 [gap;space beeen]閑,隙也。從門,中見月。

會意。——《說文》有閑中也。

又,閑不及旁也。——《墨子經》其閑不能以寸。

——《孟子》從門閑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傳》彼節者有間。

——《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得間奔真州。

—— 宋· 文天祥《 後序》(3) 又如:間出(乘隙私出,微行);間缺(空隙);間蹊(小道);間徑(小道;僻路)(4) 隔閡;嫌隙 [estrangement]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國語·越語下》(5) 間諜 [spy]。

如:間使(密使);間騎(騎兵偵察員);間者(探子);間事(用間諜之事);間人(內奸)〈動〉(1) 挑拔,使人不和 [sow discord]讒人間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 又如:離間(挑拔使之不和睦);間構(離間構陷,挑拔中傷);間疏(離間);間貳(離間);間書(用以挑拔是非的信)(3) 拔去多余的植株、去掉[林中]多余的樹(使其他的苗或樹能更好地生長) [thin out]。

如:間玉米苗(4) 隔開間隔 [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楓松相間。——《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病間月。

——清· 方苞《獄中雜記》(5) 又如:間行(拉開距離行進);間闊(久別;遠離);間歲(隔壹年);間世(隔代)(6) 夾雜;參雜 [be intermingled;be mixed up with]中間力拉。——《虞初新誌·秋聲詩序》(7) 又如:間色(雜);間錯(間雜);間編(編次雜亂);間廁(夾雜);間詁(夾註)(8) 非難;毀謗 [blame;reproach;slander]。

如:間然(非議);間廢(不以為然而廢棄);間言(非議);間非(責怪);間謗(毀謗)(9) 參與[participate]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10) 更叠;交替 [do sth.alternately]異才復間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別蔡十四著作》(11) 又如:間歌(古時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壹種禮制);間出(隔世而出);間生(隔世而生)◎ 間間 jiàn〈副〉(1) 間或,斷斷續續 [sometimes]時時而間進。

——《戰國策·齊策》間道經其門。——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間以詩記所遭。

——宋· 文天祥《 後序》間則躡屐。——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2) 秘密,暗中(隔開眾人,使自己隱而不現) [in secret]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史記·陳涉世家》侯生乃屏人間語。——《史記·魏公子列傳》(3) 另見 jiān。

4. 文言文中,“者”都有哪些意思

1. 代詞,指“。。”的人。(例:食肉的人)

2.表示假設,假設“民不足而可治”這種情況。

3.放在數詞之後。(例:這三件事)

4.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5.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6.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用法:

(1) 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2) 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唐· 韓愈《雜說》

(3) 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

(4) 用在句末表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語氣

琴童接下馬者!——《西廂記》

5. 文言文中,者 都有那些意思

者 zhě

1. 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數詞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指代人或事物。

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國誌?吳誌·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2. 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這」。

例:《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壹時間。」

3. 助詞。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例:《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4. 助詞。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5. 助詞。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例:《禮記?中庸》:「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

6.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例:《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

7.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擬度。

例:《漢書?石奮傳》:「建奏事於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

8. 助詞。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曉示或祈使語氣。

例:唐陸贄《收河中後請罷兵狀》:「令欽漵奏來者。」

9. 助詞。用於復合句前壹分句,表示因果關系。

例:《孫子?虛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0. 助詞。用於復合句前壹分句,表示假設關系。

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1. 連詞。相當於則。

例:《史記?李斯列傳》:「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12 。輕狂。

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辨訛》:「今以稱人之不老實者曰者。」

13. 假借,藉口。

例:《西遊記》第二六回:「他弄個光皮散兒好著,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妳和我哩!」

14. 通「諸」。眾。

例:《墨子?號令》:「官吏豪傑與計堅守者十人。」

15. 通「諸」。相當於之。

例:《呂氏春秋?離謂》:「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紂、幽、厲皆也。然有亡者國,無二道矣。」

6. 在文言文中,者

的……,用“者……也”表判斷,在古文中常見為助完成判斷語氣的語氣詞,可不譯。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話文:廉頗,趙國大將)

2、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白話文:陳勝,陽城人)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白話文: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者:如果放在陳述句末,可作為語氣詞,可助終結、比擬等語氣 。

也:“也”也為語氣詞,可助判斷、強調、將然等語氣。

擴展資料

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文言判斷句,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壹個系列。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擁立的是公子扶蘇。)

2、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功勞。)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現在壹起埋在墳墓裏的人。)

4、翩翩兩騎來是誰?(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地前來了,他們是誰?)

5、審諦之,頓非前物。(成名仔細看它,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