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又稱三類、三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為三種。即:(壹)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壹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種不隨心,即:(1)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於三性。(2)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3)系不隨,系,指界地系。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為欲界系,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系。
(二)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影,為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為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三種隨心:(1)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壹性。(2)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壹種子而生。(3)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壹界系。
(三)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於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種通情本。情,為能緣之見分;本,為本質。即:(1)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壹半與本質同種生,壹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為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為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2)界通情本,又稱系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於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系而不定。(3)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三類境之名稱在諸經中雖未見記載,然有關相見二分為同種生或別種生,在印度即有異說,至玄奘時,以護法之說為正義,造(大四三·六三三中)‘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壹頌,授予弟子窺基,評判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為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為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為帶質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壹末、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百法問答鈔卷二]
(二)指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三種境。即:(壹)種子境,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稱種子境。(二)根身境,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於壹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為身分,故稱根身境。(三)器世間境,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稱器世間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