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米亞戰爭的導火線是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宗教問題。
俄羅斯向奧斯曼帝國提出在其“聖地”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以便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但是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直接回絕了。這時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傾向支持奧斯曼。
於是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采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占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俄奧間之所以爆發克裏米亞戰爭,其真正原因是奧斯曼帝國內部出現分裂,俄羅斯認為這是它在歐洲擴大勢力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它覺得可以趁此機會打通去地中海的航路並實現其占領巴爾幹半島的夙願。
由於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此時已經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可以極力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和伊斯坦布爾海峽的控制。為了實現各國的均勢,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所以在俄有所行動後,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撒丁也加人此同盟。
奧地利雖然力圖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它並未幫助英法圍攻克裏米亞半島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盡管它並未主動參戰,但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仍是壹個重要角色。
不久在英法圍攻下,俄軍退出克裏米亞半島。克裏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上第壹次現代化的戰爭。
無論從軍事上還是從政治上,對於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系,這場戰爭都具有重要意義。 它與巴黎和約同為19世紀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想問壹下,在抗日戰爭中,蘭溪戰役中犧牲的國民軍壹位徽州籍的團長妳說的應該是 浙贛戰役 1942年5月至9月,日軍為破壞浙江沿海中國空軍基地及打通浙贛線而發動的壹次戰役。
1942年4月18日,美國飛機從航空母艦起飛,首次襲擊日本後,在中國浙江省衢州空軍機場降落。日本大本營為破壞美軍飛機空襲日本,令日本中國派遣軍擊潰浙江省的中國軍隊,以摧毀主要空軍基地。
日軍調集第十三、第十壹軍九個師團,約十四萬余人,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俊六指揮下由杭州、南昌兩個方面,沿浙贛線東西對進。國民 *** 令顧祝同第三戰區、薛嶽第九戰區集結十四個軍四十壹個師,約三十萬兵力抗擊日軍。
5月15日,杭州方面日軍分別由奉化、上虞、蕭山、富陽等地,沿浙贛線及其兩側向西南進攻。中國軍隊在桐廬、諸暨、新昌壹線進行抵抗後,主力向金華、蘭溪壹線轉移。
經激戰於28日放棄金華、蘭溪陣地;在金蘭地區的防守戰則使日軍遭受嚴重損失,日軍第十五師團長酒井直次被地雷炸死。此後,日軍再發動攻勢,於6月7日攻陷衢州,11日陷玉山,13日占廣豐,24日又占麗水。
而南昌方面日軍於5月底沿浙贛路及其兩側向東進犯,連占臨川、鷹潭、貴溪、南城等地。7月1日,日軍東西對進之兩部於橫峰會合,打通了浙贛線。
之後,轉為對機場、鐵路的破壞和對戰略物資的掠奪。日軍由於戰線長兵力分散,處處遭到中國軍隊的反擊,於8月中旬開始在浙贛戰線縮短防線。
至8月底,浙贛西段之日軍全部撤回原防,浙江地區日軍撤至新登、蘭溪、金華、東陽、奉化之線,戰役遂告結束。此役國民 *** 丟失大片土地,浙贛兩省的機場被徹底破壞,二十余萬居民及士兵慘遭日軍殺害;但日軍亦遭受嚴重損失,據日軍戰史記載,日軍死傷官兵***二萬八千九百五十五人。
蘭溪的歷史文化有哪些旅遊資源 蘭溪山清水秀,風光秀麗, 人文薈萃,名勝眾多,堪稱歷史文化名城,且旅遊資源豐富,是浙江省南線的重要旅遊城市 。
境內有“三江兩山雙洲八大景”。載入《中國名勝大詞典》的有六洞山、 白露山、 蘭蔭山,其中六洞山因具湧雪、紫霞、白雲、呵呵、 無底、漏鬥六洞而為江南壹絕, 是浙江省級旅遊風景區, 洞巔有棲真古剎, 藏有明代永樂刻本《北藏經》6367卷。
蘭溪是五代前蜀畫家貫林、 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晉代黃初平(黃大仙)、 當代世界攝影大師郎靜山、 張學良將軍夫人趙壹荻 (趙四小姐)的故鄉。陸遊、楊萬裏、薩都刺、劉伯溫、王守仁、朱 尊、郁達夫、周三畏、戴叔倫、秋瑾等在蘭溪蘭溪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篇。
浙江省級風景旅遊度假區——蘭溪旅遊度假區已開始啟動,在不久的將來,蘭溪將成為浙江省風景旅遊勝地。 蘭溪山靈水秀,風光旖旎,既具文物古董,又多風景名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蘭溪是黃大仙故裏;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的聚居地諸葛八卦村被譽為“世界旅遊極品”,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六洞山、白露山、蘭蔭山被載入《中國名勝大字典》,其中六洞山因具湧雪、紫霞、白雲、呵呵、無底、漏鬥六洞為江南壹絕,現為浙江省旅遊風景區;當代名媛趙四小姐故裏的“地下長河”為全國洞府泉流航遊之冠。
蘭溪名人輩出,載入《中國名人大辭典》的就有50余人,五代高僧貫休、宋代名儒金履祥、明代文字家胡應麟、清代戲劇大師李漁、現代文字家曹聚仁、當代世界攝影大師郎靜山等名噪海內外,當代名媛趙綺霞、世界女子鉛球冠軍黃誌紅也是耳濡目睹的人物。
中國戰爭歷史第壹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
天地會起義戰爭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1853年9月—1855年2月) 大成國起義戰爭(1854年6月—1864年5月)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戰爭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1854年3月—1872年11月) 雲南 *** 起義戰爭(1856年6月—1873年5月)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1859年7月—1865年6月) 陜甘 *** 起義戰爭(1862年5月—1873年11月)
收復新疆的戰爭(1876年7月—1878年1月)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 、清 *** 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 、北疆的收復(1876年7月—11月) 、南疆的收復(1877年4月—1878年1月) 、伊犁的索還
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10月)
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1900年6月—1901年9月)(義和團)
抗擊英軍入侵 *** 的戰爭(1903年12月—1904年9月)
辛亥革命戰爭(1911年10月—1912年4月)
討袁戰爭(1913年7月—9月)
白朗起義戰爭(1911年10月—1914年8月)
護國戰爭(1915年12月——1916年7月)
護法戰爭(1917年7月—1918年11月)
反對沙俄侵略蒙古的戰爭(1911年8月—1915年11月)
第壹次巴爾幹戰爭的歷史作用·第壹次巴爾幹戰爭是20世紀初期,歐洲地區的軍事沖突及對抗的開端,標誌著解決東方問題的第壹步。
·第壹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半島各國人民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封建統治,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各國重新分化,羅馬尼亞與英、法、俄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國。
·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鬥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註意隱蔽;進攻多采取機動作戰和迂回包圍;防禦多采取陣地作戰。巴爾幹戰爭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壹步激化,加速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崖山海戰的歷史意義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中國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這場戰役以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告終。它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也標誌元朝最終統壹中國。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學家認為這場戰役的結果標誌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壹說法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壹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當然張弘範在炫耀武功的同時,也曾做出壹些有益的事。如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等。他只是按照統治者的命令行事罷了,因此對張弘範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國,雖然在形式上又壹次完成中國的統壹,但這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同樣驚人。蒙元雖在壹些政策上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但許多狹隘的民族主義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進壹步使中國脫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雖然軟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國的霸氣,卻也是中華文明壹脈相承的演變。事實也證明,落後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只是曇花壹現。十萬軍民投海不屈的悲壯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哪裏有抗倭援朝戰爭詳細歷史資料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抗倭援朝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歷經戰與和的反復,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由於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打擊。也由於此役,日本侵華戰爭拖延到二十世紀。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軍應邀兩次大規模入朝,援助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又稱“東征”。
與明朝官軍征播州楊應龍(參見明平楊應龍叛亂)、征寧夏哱\拜(參見明平哱\拜叛亂),並稱為“萬歷三大征”。 16世紀末,日本關自豐臣秀吉統壹日本,為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的擴張欲望,把侵略矛頭指向國防松弛的朝鮮。
萬歷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軍先遣軍小西行長部1.8萬余人,乘船700余只,由對馬海峽渡海,占領釜山(今屬韓國)。繼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繼在釜山登陸,分道北進,突破朝鮮軍臨津江防線,相繼占領國都王京(今韓國漢城)、開城(今屬朝鮮)、平壤(今屬朝鮮)等地,朝鮮國土大部淪喪。
國王李嗆北逃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向明朝求援。明廷以朝鮮為屬國,唇齒相依,且“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決定立即派兵援朝。
六月二日,明廷令遼東發兵兩支為先遣隊,後續大軍隨後跟進。七月十七日,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5000至平壤,因不諳地形,輕敵冒進,在攻平壤時遭重創,全軍傷亡大半。
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加緊入朝戰備。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任防海禦倭總兵官,率師援朝。
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軍4萬人(壹說7萬人)設左、中、右三軍,由副將李如柏、張世爵、楊元分統,東渡鴨綠江向平壤挺進。二十壹年正月八日,中朝聯軍以5萬對2.4萬的優勢兵力,壹舉收復平壤(參見平壤之戰)。
日將小西行長率余部逃往開城。明軍乘勝向南推進,開城日軍棄城他去。
十九日,明軍占領開城。小西行長再退漢城。
沿朝鮮東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聞平壤、開城失守,從鹹鏡道南撤,亦向漢城退卻。平壤會戰,中朝聯軍***殲滅日軍1.2萬人,收復平壤、開城等朝鮮北部大片領土,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
正月二十六日,明軍南渡臨津江,兵鋒直指王京。二十七日,李如松聽信誤傳,督軍疾進,在王京北30裏碧蹄館之大石橋,陷入日軍重圍,精銳損失大半。
遂退回開城布防:李寧駐開城,楊元駐平壤,扼守大同江,掩護明軍餉道;李如柏紮寶山(今地不詳)等地為聲援;查大受駐臨津,李如松率精兵來往策應。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襲日軍龍山(今地不詳)壹帶糧倉,焚毀糧食數十萬石。
四月十九日,日軍因平壤之敗及軍糧不繼,被迫放棄王京,退守釜山。同月,宋應昌遣使與日軍議和,以圖早日結束戰爭。
日軍為遲緩明軍進攻,重新集結力量反攻,遂進行議和。七月壹日,明廷令援朝明軍撤歸。
宋應昌因日軍仍留釜山,請留劉綖川兵5000,吳惟忠、駱尚誌南兵2600合薊、遼兵***1.6萬人,協助朝鮮軍駐守全羅、慶尚(今均屬韓國)等地。明兵部尚書石星壹意主和,以轉運糧餉困難為借口,只留劉蜒駐守大丘(今屬韓國)。
二十四年九月,談判破裂。朝鮮再次遣使請求援軍。
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明廷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楊鎬為經理朝鮮軍務,兵部侍郎邢玠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禦倭。五月,麻貴統兵1.7萬人先渡鴨綠江,邢玠征調四川、浙江、薊州、遼東、宣化、大同、山西、陜西及福建、吳淞水兵繼進。
楊元部迅速進屯南原,吳惟忠部進屯忠州(今均屬韓國)。六月,日軍戰船數幹艘渡海增援,七月,攻奪梁山(當今釜山北)、三浪(釜山西北)、慶州、恭山島(疑今珍島)、閑山要塞。
邢玠急令明軍嚴守漢江、大同江,以阻日軍北上。八月十九日,加滕清正圍攻南原,守將楊元敗退,損兵2700人,馬3400余匹。
全州陳愚衷部聞南原失守,棄城北逃。麻貴急令遊擊牛伯英赴援,與陳愚衷合兵屯公州(今屬韓國)。
日軍由東、西兩路北上,來勢兇猛。明軍遂收縮兵力,據漢江天險,退守王京。
九月,日軍進至漢江,旋即退回東南沿海。十壹月,明軍畢集,分兵三協,由李如梅、高策、李芳春分統,擬集中兵力攻擊盤踞蔚山(今屬韓國)的加滕清正部。
二十三日,明軍攻克蔚山,擊斃日軍400余名。二十四日,明軍進攻島山,連破3寨,斃敵661名。
在島山日軍防線即將被突破之時,明軍收兵,致失戰機。二十五日,李如梅督師再攻,傷亡慘重,遂改變策略,圍困日軍達10晝夜。
二十六年正月二日,楊鎬誤以小西行長東上增援,策馬先逃。明軍大潰,遭加滕清正追擊,死亡2萬余人,被迫退守王京。
楊鎬以戰敗免職。二月,陳璘、劉綖、鄧子龍率江南水兵相繼開赴朝鮮。
九月初,援朝明軍增至9萬人(壹說7萬)。二十日,明軍發兵四路,向屯據東南各地的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南會戰。
二十日至十月三日,明軍4路皆敗,傷亡慘重,被迫撤軍;日軍也遭重創,無力反攻,只困守釜山、順天、南海等據點。十壹月初,豐臣秀吉死訊傳到朝鮮,日軍全線退卻。
十。
油耳山慘案的歷史故事《日寇殘害山西人民的又壹血證——洪洞油耳山慘案》
抗日戰爭時期,洪洞縣油耳山村是我太嶽區八路軍遊擊隊的根據地之壹,當時常有抗日組織的人員來往住宿,洪洞縣抗日 *** 、公安局和八路軍某部采購供給部也曾先後在村內駐紮,特別是當時在村內外存放過大量的抗日物資,有糧食、藥品、棉花、布匹等,村內也常有漢奸、敵探被扣押處置。廣大村民為抗擊日寇的民族解放戰爭作出過重大貢獻。
1943年,日寇對我解放區進行殘酷的“掃蕩”。因漢奸告密,10月15、16日,油耳山村遭到日寇的血腥報復和慘無人道的殺戮,當時只有20戶人家的小山村,就有18位鄉親慘遭殺害。
10月15日,日偽軍上百人突然包圍了村莊,在山頭四周架起了機槍,在手無寸鐵的村民們面前揮舞著大刀,威逼他們說出八路軍的物資藏在什麽地方,指出誰是抗日組織的工作人員。村民們怒目而視,壹言不發,無壹人泄密。殘暴的日寇惱羞成怒,把在場的鄉親逐壹拉出威脅利誘、拷打逼問。村民李殿臣面對敵人的皮鞭高喊:“打死不當亡國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第壹個被日本鬼子砍頭殺害。眾鄉親義憤填膺,大義凜然,當場有9位同胞被殺害。中午過後,日寇聽到村東有槍聲,怕遭遇八路軍遊擊隊的伏擊,便將活著的15名同胞全部擄到了曹生村,第二天即10月16日黎明,均被殺害在村東的野地裏。
油耳山慘案***有24位同胞被日寇殺害,其中除油耳山村民18人外,還有區分隊的壹名炊事員、外村來走親戚的3人和路遇被抓的2人。當時,油耳山村青壯年男子幾乎死傷殆盡,村裏壹片狼藉,人人戴孝,家家閉戶,油耳山成了洪洞縣有名的“寡婦莊”。
油耳山慘案後,人民軍隊和縣、區 *** 十分重視,連續幾年派員慰問,派部隊幫村民耕種、收獲,村民與人民軍隊建立了深厚情誼,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油耳山村都是革命根據地。
現在我們村委了紀念被害的同誌,我們村還建立了壹座廟,還有石碑
[涿鹿之戰]的歷史傳說距今約4600余年前黃帝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九黎族首領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進行的壹次艱苦激烈的大戰,這是遠古時代壹次很大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它也是我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九黎族原居於南方,後北上中原,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發生了沖突,雙方戰於涿鹿之野。據說蚩尤族善於制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擅長角抵,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誇父部族和三苗壹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占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遂向同集團的黃帝族求援。黃帝族為了維護華夏集團的整體利益,就答應炎帝族的請求,將勢力推向東方。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 個支族(壹說72族),在力量上占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鸮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 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壹舉擊敗敵人, 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的大致經過情況是由神話傳說所透露的,因此更具體的細節已無從考索了。但是神話畢竟是歷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實的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涿鹿之戰堪稱為我國古代戰爭的濫觴。涿鹿之戰中,黃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後勝利,在於其戰爭指導比蚩尤族要來得高明。具體而言,即其已開始註意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作好戰爭準備,史稱“軒轅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證明。在戰爭過程中,黃帝族還善於爭取同盟者,並能註意選擇和準備戰場,巧妙利用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天候條件,果斷及時進行反擊,從而壹舉擊敗強勁的對手,建立自己對中原地區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盡管
兵力雄厚,兵器裝備優於對手,但由於壹味迷信武力,連年對外擴張,“好戰必亡”,已預先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在作戰指導上,又缺乏對天候條件的應變能力,缺乏對黃帝族的大規模反擊的抵禦準備,因而最終遭致敗績,喪失了控制中原地區的歷史性機遇。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壹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