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或本《韓非子.詭使》。
「盜名」,盜取名譽。
語出《荀子.不茍》。
「欺世盜名」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沽名釣譽」 典源 1、「欺世」:※《韓非子.詭使》上握度量1>,所以擅生殺之柄也。
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2>上而不得見。
巧言利辭,行奸軌以幸偷世者3>數禦4>。
〔註解〕(1)度量:指法度。
(2)嬰:侍奉。
(3)以幸偷世者:以僥幸偷欺於世,獲致非分之利者。
(4)數禦:屢次得到重用。
數,音ㄕㄨㄛˋ。
2、「盜名」:《荀子.不茍》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
夫富貴者則類傲1>之,夫貧賤者則求柔2>之,是非仁人3>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4>世者也,險莫大焉。
故曰:盜名不如盜貨。
田仲5>、史?6>不如盜也。
〔註解〕(1)傲:驕傲。
(2)柔:柔弱屈就。
(3)仁人:俞樾曰:「『仁』字衍。」
上文說明「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並不是人之常情,乃是泛言人性,故不應當為「仁人」。
(4)晻:音ㄢˋ,昏暗的。
(5)田仲:即陳仲子,田陳古時本為同壹姓氏。
陳仲子不食兄祿,避居於陵,為人灌園,自食其力。
(6)史?:人名。
字子魚,故亦稱為「史魚」。
生卒年不詳。
春秋時衛國大夫。
衛靈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彌子瑕,屢諫不聽,史?自認未盡職責,臨死遺言停屍在內室而不停放在大廳,終於感動衛靈公。
孔子稱贊他:「直哉史魚。」
典故說明 「欺世盜名」系由「欺世」及「盜名」二語組合而成。
「欺世」是出自《韓非子.詭使》。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
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壹,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壹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
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
於是他把滿腔的壯誌雄心,寫成《韓非子》壹書。
在〈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奸軌,僥幸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茍》。
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
這兩個典源,壹見「偷世」,壹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書證 01.《宋史.卷三九六.王淮列傳》:「宰相湯思退無物望,淮條其罪數十,於是策免。
至於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盜名,都司方師尹之狡險,大將劉寶掊克結權幸,皆劾罷之。」
02.宋.楊萬裏《誠齋詩話》:「李綱罷相被謫,汪彥章行詞雲:『朋黨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兜;欺世盜名,孔子首誅乎正卯。
』」03.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汪彥章)草伯紀謫詞,乃雲:『朋奸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兜;欺世盜名,孔子先誅於正卯。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其余凡貪官、汙吏、富室、豪民,及矯情幹譽欺世盜名,種種之人,無不隨業得報,壹壹不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使用類別用在「欺瞞蒙騙」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是個欺世盜名,混淆視聽,不可信任的人。
<02>他善於欺世盜名,其實作惡多端,只是未被發覺罷了。
<03>這對神棍夫妻打著解救苦難的名號,進行欺世盜名的勾當。
<04>壹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欺世盜名。
<05>表面上看來,他是個溫柔敦厚的好人,背地裏其實是個欺世盜名的偽君子。
<06>因為受害者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揭發他們欺世盜名的罪行,才使他們的原形暴露出來。
<07>這名記者最為人稱許的作為,就是曾經連續發表壹個月的文章,揭發部分高官欺世盜名的行徑。
近義詞: 沽名釣譽,惑世盜名,盜名竊譽
反義詞: 辨識 請參考『辨識1244』 參考語詞 偷世竊名,盜名欺世,欺世釣譽,釣名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