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的小知識 1. 關於漢字的小知識
關於漢字的知識
壹 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壹。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壹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壹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壹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征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壹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壹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壹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符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壹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壹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壹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壹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壹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壹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四 造字及組成
在秦始皇統壹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巖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壹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壹些多音節的字,如裏(海裏)、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壹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臺灣等地仍可見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規範,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壹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壹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註、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註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2. 漢字小知識
壹.字謎
相傳北宋時,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文學家蘇東坡到妹夫家走親戚。妹夫秦少遊舉辦酒席,宴會上舉杯祝酒,順口吟出壹首絕句詩,其實這是壹則字謎:“我有壹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蘇東坡壹聽,微笑著說:“我有壹物兩邊旁,壹邊好吃壹邊香,壹邊上山吃青草,壹邊入海把身藏。”這時,文思敏捷的蘇小妹脫口而出:“我有壹物生得奇,半身生雙翅,半身長四蹄。長蹄跑不快,長翅飛不起。”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同壹個字
謎底是 鮮
二.歇後語
外甥打燈籠----- 照舊(舅)
打破沙鍋------ 問(紋)到底
小蔥拌豆腐----- 壹清(青)二白>
三.漢字起源
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陰爻陽爻編碼的太極文化,創造於繪畫、結繩、契刻、編貝等。
漢字是象形文字。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依據相關的事物、文字的寫法和讀音進行變化。而不是象大多數西方文字那樣只是來自於發音。
例如:「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裏寫作壹道鼻梁,兩個鼻孔,明顯像人的鼻子。後來鼻梁縮短了,鼻孔靠攏了,鼻子底部變成壹橫畫了,後來,字形跟鼻子的區別越來越大。正因這個變化,這個字慢慢引申為自己、自身、自家、親自等意思,而「鼻子」這個意思用法卻越來越少。於是,人們在已經不像鼻子的「自」的下邊加壹個聲旁「畀」,寫成「鼻」。
四.大禍
“馬虎”的來歷:
宋代時京城有壹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麽。壹次,他剛畫好壹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麽,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壹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3. 文字的小知識
1、漢字的壹般常識
(1)漢字的造字法
壹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註”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2)漢字的形體及其演變
每個漢字都是壹個獨立的 形體, 構成漢字形體的最小單位是筆畫。 漢字的基本筆畫是由點和成演變而成的八種筆畫:點、豎、撇、捺、提、折、鉤。
漢字產生都是幾千年,形體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到現在使用的簡化字這樣壹個過程。
2、正確書寫漢字
(1)註意字休的規範化
(2)不寫錯別字
3、熟悉漢字的偏旁,部首,筆畫和筆順的知識,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與聲旁的六種配合方式
(1)左形右聲 (2)右形左聲 (3)上形下聲 (4)下形上聲 (5)內形外聲 (6)外形內聲
4. 漢字小知識
漢字的由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壹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擡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壹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裏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醜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壹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壹些和圖畫壹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壹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壹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
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壹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壹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
以後,壹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壹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壹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壹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壹些基本方法,進壹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壹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壹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麽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壹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壹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壹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壹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
5. 漢字小知識(急需)
壹.字謎相傳北宋時,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文學家蘇東坡到妹夫家走親戚。
妹夫秦少遊舉辦酒席,宴會上舉杯祝酒,順口吟出壹首絕句詩,其實這是壹則字謎:“我有壹物生得巧,半邊鱗甲半邊毛,半邊離水難活命,半邊入水命難保。”蘇東坡壹聽,微笑著說:“我有壹物兩邊旁,壹邊好吃壹邊香,壹邊上山吃青草,壹邊入海把身藏。”
這時,文思敏捷的蘇小妹脫口而出:“我有壹物生得奇,半身生雙翅,半身長四蹄。長蹄跑不快,長翅飛不起。”
他們三人說的都是同壹個字 謎底是 鮮二.歇後語外甥打燈籠----- 照舊(舅)打破沙鍋------ 問(紋)到底小蔥拌豆腐----- 壹清(青)二白> 三.漢字起源漢字起源於生殖崇拜文化,發明於陰爻陽爻編碼的太極文化,創造於繪畫、結繩、契刻、編貝等。漢字是象形文字。
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依據相關的事物、文字的寫法和讀音進行變化。而不是象大多數西方文字那樣只是來自於發音。
例如:「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裏寫作壹道鼻梁,兩個鼻孔,明顯像人的鼻子。
後來鼻梁縮短了,鼻孔靠攏了,鼻子底部變成壹橫畫了,後來,字形跟鼻子的區別越來越大。正因這個變化,這個字慢慢引申為自己、自身、自家、親自等意思,而「鼻子」這個意思用法卻越來越少。
於是,人們在已經不像鼻子的「自」的下邊加壹個聲旁「畀」,寫成「鼻」。四.大禍“馬虎”的來歷:宋代時京城有壹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麽。
壹次,他剛畫好壹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
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麽,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
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壹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
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6. 漢字常識知多少
壹、表示人體部位 從壹些表示人體部位的漢字的形體和含義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們對自身的認識,由此也反映出 *** 的文化、思想觀念。
“人”字,甲骨文、小篆的字形相近。《說文》說這個字“象臂脛之形”。
“屍”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像現在人們坐在凳子或椅子上的姿式,這是當時東夷人典型的坐姿。漢族人當時的坐姿反映在甲骨文的字上,像人跪著的樣子。
這幾個字都反映了壹個完整的人。 “頭”字,繁體字寫作“頭”,該字右半部分是頭的古字“頁”,篆體寫法像是人頭下連著身子。
以“頁”作偏旁的字很多,如“顱、須、項、頸”等等,都與頭有關。 “目”字,甲骨文的“目”畫的就是人的壹只眼睛,金文作了壹定的簡化。
金文之後,人們又將“目”立了起來,最後形成小篆的寫法。 “耳”字,小篆是由甲骨文逐漸演變而來的,從它的字形可以明顯看出象形特征。
“手”字,金文是壹個象形字。古代表示手的還有“又”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均像人的三個手指加上腕部。
“足”字,金文即壹個圓圈下有三個腳趾。 “腰”字,小篆上像人頭,下像人腳,中間就是“腰”。
“背”的古字是“北”,很像是兩個背對背站立的人。 “心”字,甲骨文很像壹顆心的縱向剖面圖,清楚地表現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可見古人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對心臟的結構有相當準確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