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原始意義表示壹個人在奔跑時壹邊高聲喊叫,壹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壹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壹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壹個人在奔跑時壹邊高聲喊叫,壹邊回頭反顧。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壹邊奔跑,壹邊呼喊,壹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
吳字是什麽意思 在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吳字很象壹個歪著腦袋奔跑的獵人形象,上邊壹個圓圓的“口”,下面壹個揮舞雙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軀體,也很象我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吳字的解釋為:“吳”大言也,從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壹個“口”。何謂大言,即大聲也,又解釋說“吳”傾頭也,即歪著腦袋。《詩經?絲衣》對吳字的解釋有“不吳不敖”之說,即不出聲,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釋義》註釋,吳字上“口”下“大”象魚張著大口。到了秦漢時期,文字趨於規範,至今寫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時期,“吳”與“虞”不分,兩個字可以通用,所謂“虞人”,也就是“吳人”,“吳人”也就是“虞人”。以“虞”為國名的只有兩個,其中之壹就是吳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冊封的虞國。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晉國借道伐虢,回軍途中滅虞,虞國壹支大部分改為吳姓。
吳什麽意思 吳 wú 本字形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259頁。會意。字從口從天。“口”指“說唱”。“天”意為“巔”、“碰頂”,轉義為“最早”。“口”與“天”聯合起來表示“最早的說唱藝人”。本義:最早的說唱藝人。說明:1.吳的另壹字形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264頁。字形為壹大口說唱者作手臂上下舞動狀。本義也是“說唱藝人”。2.凡從吳之字都與娛樂業有關。如:娛,字從女從吳,意為女性說唱演員;誤,字從言從吳,意為相聲演員;蜈,字從蟲從吳,意為蜈蚣,指蜈蚣這種多腳蟲很像雜技團演員們人體前後疊加壹起走路的樣子。3.第壹代在中原地區從事說唱表演的演員來自被黃帝打敗的蚩尤集團。蚩尤是九黎族首領,九黎族來自南方,在蚩尤死後,無法分到田地耕作,只有從事低賤的服務業,即娛樂業,作街頭巡回演出,靠說唱逗笑賺取演出費,所以文獻說“吳,嘩也”,即靠街頭喧嘩吸引行人駐足觀看來謀生。帝舜就是吳人出身,他家本沒有田地,所以早年的虞舜靠打漁、制陶等非農行業謀生,社會地位很低,所以被異母弟象肆意陷害。他的祖先都是音樂家,屬於娛樂行業世家。和現在娛樂業吃香不同,古代的娛樂業人員被稱為“戲子”,被人看不起。虞舜的“虞”,字從虍從吳,“虍”指虎皮,“虎皮示服猛也”。即第壹代吳人是被征服的蚩尤集團成員,所以在吳字頭上被披上了虎皮,表示“被武力征服”,被征服的時間在2338 BC,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
吳的字典解釋 動詞(會意。從口,從矢。矢(zè)‘象頭的動作。合起來表示晃著頭大聲說話。本義:大聲說話。喧嘩)同本義〖peal〗不吳不敖,胡考之休。――《詩?周頌?絲衣》。傳:“吳,嘩也。”形容詞[方言]∶大〖big〗。如:吳魁(大而平的盾);吳榜(大棹,劃船工具。亦指船)名詞吳國〖Wustate〗公元222―280年孫權所建的國家。如:吳越(古代的兩個敵對國家。借指仇人);吳Q(吳地的歌聲);吳牛見月(吳地的牛怕熱,看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喘息起來);吳越氣脈(比喻較高的水平和標準);吳頭楚尾(指吳楚之間的地區)吳承恩〖WuChengen〗(約1500―約1582)。明朝文學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家庭貧寒。自幼喜愛野言稗史。博覽群書。他根據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寫成著名長篇小說《西遊記》吳音〖dialectofWudistrict〗指吳語,吳方言醉裏吳音相媚好。――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①][wú][《廣韻》五乎切,平模,疑母,ngo/ngu]“吳1”的新字形。亦作“1”。(1)大聲說話;喧嘩。(2)大。(3)古國名。也稱為勾吳、攻吳。姬姓,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據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壹部分,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市)。傳至夫差,於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4)古國名。三國時三國之壹。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29年稱帝。占有今之長江中下遊,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為晉所滅。(5)古國名。五代時十國之壹。公元892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902年受唐封為吳王,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壹部分。937年為南唐所代。(6)地名。泛指我國東南(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壹帶。參見“吳牛喘月”、“吳歌”。(7)姓。周太伯封於吳,其後因以為氏。見南宋?鄭樵《通誌?氏族四》。[②][yú][《集韻》元俱切,平虞,疑。]“吳2”的新字形。通“虞1”。地名用字。參見“吳2阪”、“吳2泉”。 醜集上口字部 吳; 康熙筆畫:7;俗吳字。吳誌?薛綜傳無口為天,有口為吳。正字通此借字形為諧語,非吳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吳,非。(吳)[古文]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誌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誌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誌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嘩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鞔罌諞猿鏨。今寫詩者,吳作?,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雲:從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雲吳作?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壹音,惟正韻收吳入M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吳字怎麽組詞?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意思是人沒學問,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喻原先學識粗淺的人。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居處吳下壹隅的呂蒙。
吳牛喘月(喻見到類似事物就膽怯害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