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xùn遜)其業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dì)不視學,遊其誌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誌”,其此之謂乎!
註釋:
①皮弁(biàn):弁,古代的壹種帽子。皮弁就是皮帽子,這裏代指禮服。
②祭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類。
③宵雅;即《詩經》中的《小雅》。
④肄(yì):學習。肄業就是還在學習,尚未畢業。
⑤三:《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這三首詩都跟官場禮儀有關,所以下文說“官其始也”。官:這用指做官的道理。
⑥鼓篋(qiè):擊鼓召集學生,打開書篋取書。篋,箱子壹類的東西,這裏指代書包。
⑦孫(xùn):同“遜”,恭順。
⑧夏(jiǎ)楚:夏,同“槚”,楸樹的別稱。楚,也是壹種樹,又叫荊樹。這兩種樹木有壹個***同的特點,枝幹堅勁有韌性,所以用來做教鞭,也就是“戒尺”,小朋友們不聽話,老師就用這個來打手心。
⑨收其威也:收,約束。威,儀容舉止。
⑩蔔禘(dì):蔔是占蔔。 諦是壹種盛大的祭祀。
?躐(liè):超過。躐等就是逾越等級,不能循序漸進的意思。
?倫:本意是人的輩分,引申為原理,原則。
解讀: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這是壹種儀式,用來培養恭敬心。跟我們現在開學典禮上升國旗唱國歌是壹個道理。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演奏和唱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曲子。那個時候《詩經》都是自帶曲調的,可以演奏和唱誦,其中《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屬於貴族階層的主流音樂。為什麽要演奏和唱誦這三首呢?因為這三首詩都是跟做官相關,而這些學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官的,算是壹種職業教育吧。這三首詩歌大約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校歌了。
其中《鹿鳴》描述的像是年會聚餐的情景。《四牡》和《皇皇者華》描述了出差路上的情景,壹個心情比較憂傷,壹個心情比較愉快。這三首詩度娘那兒都有,我就不附錄在這裏了。
入學鼓篋(qiè),孫(xùn遜)其業也。擊鼓召集學生上課,打開箱子(篋)發書,希望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謙恭有禮。跟現在上課打鈴壹樣,可能不同的是,那時候的書都是竹簡,老重的不方便攜帶,而且數量未必有那麽多,不能滿足人手壹份,可能都是放在教室裏,上課時才能打開箱子取出書本,下課了還得整理好留在教室裏。
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的,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
皮弁祭菜,鼓篋夏楚,都是在講儀式感,以形成壹種支持學習的氛圍。
儀式非常重要。儀式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易經》上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設教就是把抽象的文化變成具象的儀式。儀式是領導者的重要工具,為什麽要大辦年會?年會有生產力嗎?當然有,它是通過文化建設來促進生產力的。
未蔔禘(dì)不視學,遊其誌也。古時候祭祀是大事情,《左傳》裏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夏商周三代,壹年到頭有數不清的祭祀,其中每個季節各有壹次大祭,在春曰礿、在夏曰禘、在秋曰嘗、在冬曰蒸。禘祭發生在夏天,而學生們入學是在春天,夏禘之前,教育部的官員不會來視察,也就是說沒有考試,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依著自己的興趣誌向來安排學習。
想想現在的學校,有多少考試,學生能不煩嗎。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並不輕易發言,等到適當的時機再加以引導,這是要讓學生“存其心”,存什麽心呢?存樂學之心。孔老師在《論語》裏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不要輕易告訴學生答案,要讓他們去琢磨,去討論,去苦思冥想,讓課堂上講授的孤立的知識點在他們心裏碰撞發酵,產生連接,在火候到了的時候輕輕點撥壹下,然後豁然開朗。不這麽做,其實是老師自己在炫耀,在劇透,從而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所謂幼者就是低年級的學生。古時候的課堂是混班,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小朋友們壹起上課,所以特別強調幼者聽而弗問,否則會擾亂教學進程,也不利於自己的學習。
我們會想當然的覺得應當同壹年級在壹起上課啊,其實這只是壹個思維定勢。混班有混班的好處,聽說國外有混班的實驗,效果很好。
提問真是壹門大學問。提問是壹把尺子,問題壹出口,妳的深淺人家馬上就看到了。我們鼓勵提問,但是我們不喜歡懶惰的問題。什麽是懶惰的問題呢?比如妳問,“老師,這個字怎麽讀?”妳不會查字典嗎!這就是懶惰的提問,幼者聽而弗問,主要是指這類問題。
如果妳問,“老師,您在課堂上不是鼓勵我們提問嗎?為什麽這裏說聽而弗問呢?”哎!這就有意思了,這是個真問題。
真正的問題,象壹束光,照亮我們未知的領域,如果妳提出的問題,老師也答不出來,而又確有回答的必要,這就是“大哉問”。
孔子說過,“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聽課就不提問,也很牛B。
我們沒有顏回的天賦,但是我們可以在提問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把資訊類的,可以找度娘幫忙的問題自己先解決掉,把提問時間留給探索性的問題,學習效率可就不壹樣了。
”躐等“的反面是循序漸進。到底是循序漸進,還是超常規發展,我想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所有超常規發展的背後,還是有個“序”,只不過這個“序”和通常的“序”不壹樣。每個人的“序”都不壹樣,找到自己的“序”,妳就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了。
多說幾句關於“循序漸進”這個理念在工作中的應用。很多工具,模型,其應用要點就在於按步驟,不要躐等,比如Design Think五個步驟。可是人們總是太急了,習慣於看到問題,馬上搜尋方法,甚至直接付諸行動,這就產生了邏輯上的跳躍,這樣子的方法是很膚淺的,是被舊有的經驗綁架了,效果肯定不好。古人說,“急事緩做”,這裏頭就有不躐等的智慧。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學鼓篋,夏楚二物,蔔禘不視學,時觀而弗語,幼者聽而弗問。這七件事體現了教學的大原則。
官先事,士先誌。做官最重要的是業務要熟練,讀書人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誌向。
士,春秋時期貴族階層的最低壹個等級,後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士處於統治階級和下層民眾之間,知道統治的奧秘,又能體察民眾的疾苦,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精英力量。孔子說,“數始於壹,終於十,推十合壹為士”,這是給了“士”壹個神聖的合法性。
誌,從士從心,士心也,讀書人的心聲,意誌,誌向,理想。北宋大儒張載說了壹句很有名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是說出了普天下讀書人的心聲。
我們每個人都兼有"官"和“士”兩個身份。官是我們的工作角色,士是我們個人學習與成長意義上的角色。
作為職員,首要的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不好,什麽情懷都是扯淡。
而作為壹個“士”,就是我們自己作為壹個人站立在世界上,必須要拷問自己“誌”在哪裏?誌就是人生使命,人生意義。而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活動都只是載體。
如果能把兩方面和諧統壹起來,當然很好啦,就像下圖表達的那樣。
妳所愛的就是妳的誌向,妳的”士“的身份的表達;社會認可的就是妳的工作,妳的”官“的身份的表達;妳所擅長的就跟妳的學習相關了。學習把”官先事“和”士先誌“完美地聯系在了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