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後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誌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鐘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壹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壹家以為準的也。”
典故:戰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於防守,魯班敗北。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後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4、壹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壹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壹字師。”
典故: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壹字之師’。”
後指能夠給別人糾正壹個錯別字或者指出哪壹個字在文章語句中欠佳的老師。比喻從別人那學到壹點東西也是自己的老師。
5、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壹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壹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裏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是壹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裏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指嘴上甜,心裏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6、壹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壹字者予千金。”
典故: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散盡千金扶持秦國王子異人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封呂不韋為丞相。為了提升名望讓眾人服氣,呂不韋命三千門客寫出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壹個或減少壹個,甚至改動壹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壹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後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7、壹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壹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饑。有壹天,韓信碰到壹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壹些給他吃。壹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壹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後特意回故鄉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壹千兩黃金。
後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壹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典故: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壹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麽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後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9、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物色荊軻與秦舞陽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於期的人頭及燕國的地圖讓荊軻他們進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荊軻展開燕國地圖,露出鋒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劍抵抗,衛兵乘機上前殺了荊軻。
後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後指人民起義。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壹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壹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並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鉆研後成為劉邦的謀士。
後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典故: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麽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壹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壹名軍官,在戰鬥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後指文人從軍。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武王姬發在征討商紂前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糟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誌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鹹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裏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後比喻用壹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7、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18、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後指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9、壹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時期齊國恃強淩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壹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壹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壹舉成事或鼓足幹勁,壹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沈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壹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巨鹿壹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後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22、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嶽飛、李綱等堅持抗金,奸臣秦檜主張投降,就與夫人在東窗下密謀除掉嶽飛。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不久秦檜與兒子病死,妻王氏請僧人做法事超度他們,法師說:“太師叫我轉告,東窗事發了。”
後比喻陰謀已敗露。
23、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壹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壹尺矣。”
典故: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後被推薦程頤門下。 壹天,楊時同壹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壹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直到程頤壹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後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24、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典故: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為政治革新被貶職回京,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以歌舞勸酒。劉禹錫感慨萬分,當場寫詩壹首:“高髻雲鬟宮樣裝,春風壹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後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25、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經做過壹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尖頭開出了鮮艷的花朵,壹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眼前,他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卻是壹朵朵盛開的鮮花,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至今。
後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26、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典故:南宋陸遊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代表作有《關山月》、《農家嘆》、《示兒》等。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論陸遊的詩:“陸遊的詩才氣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語句精練,力透紙背。”
後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27、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典故:西晉有壹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遊,而且相貌醜陋,說話還有點口吃。他的父親左雍對此十分失望,有壹次,竟當著他的面,對自己的朋友說:“左思這孩子的學習,還趕不上我小的時候呢!” 這事對左思的刺激很大,從此他便潛下心來,發憤讀書,終於寫的壹手好文章。後整整用了十年寫出《三都賦》這壹文學巨著。起初,不為時人所重,後經黃埔謐、張華等名流推薦,於是富豪之家爭相傳寫,以至洛陽紙價也昂貴起來。 後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後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28、背水壹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典故: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在通過韓信的壹番排兵布陣後,漢軍取得了勝利,戰後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壹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後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壹死戰。
29、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30、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誌·蜀書·後主傳》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劉禪還自願投降,帶著壹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有壹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鬥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鬥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壹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鬥說:“怎麽樣!在這裏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鬥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