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在四川成立,其電化教育專修科是後來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當時鄭君裏受聘在該校任教,講授電影表演。當時在該校任教的還有史東山、焦菊隱、柯靈、許幸之、戴愛蓮、盛家倫及梁實秋等人。學生中著名的有汪歲寒、林斤瀾、李雨農等。
鄭君裏是明星出身的老師,很受同學崇拜,他與同學關系也十分親密。鄭君裏講課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爾也夾雜著廣東口音,有同學向他指出,他會風趣地自我解嘲:“藝術語言的力量還應以情取勝嘛!”他講課的教材,是自己翻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他相信自己的學生會成為中國第壹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信徒。
鄭君裏翻譯整理“斯坦尼體系”是中國電影界的佳話。鄭君裏很早就輟學,英語基本靠自學,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都是俄文。他就找來壹本英俄互譯字典,通過英文來譯俄語。他是在戰火中搞電影學術研究的,這就是他所說的笨鳥先飛,這也為他後來在導演藝術上的卓越建樹鋪平了道路。
1942年,鄭君裏開始撰寫《角色的誕生》,這是中國表演理論的最早著作之壹,但是由於戰時生活不穩定,他不可能集中時間寫作,這部作品直到1946年才完成。鄭君裏還寫過《世界電影藝術史》,這部書把蘇俄電影也融合在世界電影中,這是鄭君裏對電影理論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