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甲骨中確實是條完整的魚。後來繁體的魚字上面是魚的頭演變來的,田字是魚身演變來的,而下面的四點是由魚的尾鰭演變來的。
同理烏是畫的壹只烏 演變來的,門是個完整的門,含門框演變來的,從略了。所以說是象形字。
本--------甲骨意是指樹的根部分,是在甲骨木字中間壹豎的下方加了壹筆,意是指樹的根部,剛好末字是在木字上部加了壹筆,意是指樹梢部分。本末倒置用的就是這兩個字的本意。
所以說是指示字。
鬥-------甲骨文中是兩人形面對面撕打的樣子。啟甲骨字形,左邊是手(又是手字演變來的),右邊是戶字‘戶原意是單扇門’用手開門,即開啟的意思。
故說是會意字。
還沒註意有網站能查到有關內容,書,前些年有壹本許笑梅老師作的每日壹字說了許多入門知識,造字的大概道理。對入門很有幫助。作為節目這本書在央視四頻道播過。可能是先播後成書吧!
說文解字,並不全可靠,作者並沒有接觸到如甲骨文類早期文字,成書時資料所限的結果。我想造字過程應該是祖先開始使用符號記事的過程,不論想記的是什麽事,或想告訴誰什麽事。不可能壹朝壹夕把字造完。只所以‘甲骨’是用這種形式保存給了我們後人,我們知道了有關文字的‘始’。其它形式的不見得沒有,就是沒發現或沒法保管下來罷了。
江、河兩字有的說法與眾不同,但聽起來不無道理;
江--------左邊是甲古中的水字,右邊上面是向下斜的壹橫,在橫的起筆不遠處又向右下斜了壹筆,在這筆中間又向右橫了壹筆。
認為江自然和水有關,右邊頭壹筆意主河道,後兩筆是支叉。故江意是指主水流的支流。隨字的演變左邊變成三點水,右邊主河道成現在工字上面的壹橫,第二筆成是豎,最後壹筆成橫。
河--------與江基本相同,但 右邊主河道的上面還有壹筆,自然也是河的支叉意,下邊有兩個支叉,每個支叉上各有壹個支叉,在變化過程中主河道壹筆成丁字中的壹豎,上面的支叉成丁字上面的壹橫,下邊的四筆交成口字,形成了後來的河字。
江是河支流,河是個完整的河,但祖先造字時還沒有海的概念,因為當時可以說中華是個內陸國家,所以人們接觸到壹條大些的水系後認為這壹定是河,於是以河稱之,但隨活動範圍的擴大才知道這也是更大的的水系的支流,從前稱河是不對的,但也不能出公告下文件改稱了,於是江河兩字混用了,現代漢中江河不就是同意嗎?
可惜沒時間把這兩個字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