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衣字筆畫順序

衣字筆畫順序

衣字的筆畫順序:點、橫、撇、豎提、撇、捺 。

衣(拼音:yī、yì)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義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後為衣服的總稱。又引申為覆蓋在或包在物體表面的東西。以上義讀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蓋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動詞,讀yì。

近義辨析:

衣、裳、服:

先秦時,“衣”本指上衣,“裳”本指下衣(即裙裳),“衣裳”連用泛指衣服。“服”本指穿著,也指衣服;又特指喪服;“衣服”連用本指衣裳、服飾,後只指衣裳。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康熙字典:

又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閑施壹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為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為之。即今俗呼為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誌·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青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為臨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