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的筆順:撇,橫折鉤,豎折折鉤,橫。
烏(拼音:wū)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西周金文 ,其古字形像烏鴉,本義即烏鴉。因為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烏”可引申有黑色義。
在古漢語中,“烏”也假借為嘆詞,相當於“嗚”。“烏”還可假為介詞,用來引出動作的對象、地點等,這時其用法相當於“於(wū)”字。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烏-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6。
古文:?、於、?。
《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並音汙。《說文》:孝鳥也。象形。《埤雅》:林罕以為全象鳥形,但不註其目睛。烏體全黑,遠而不分別其睛也。《詩·邶風》:莫黑匪烏。《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又《前漢·眭弘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又《爾雅·釋鳥》:燕白脰烏。註:《小爾雅》雲:白項而群飛者,謂之燕烏。又:鸀山烏。
又《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註:烏謂卑居,鵲之屬。
又《小爾雅》:去陰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又《韻會》:日中有三足烏。